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坚决完成总量削减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9:36 中国环境报

  本报评论员

  为了贯彻国务院召开的通报全国经济形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视频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情况,部署下半年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工作,对于加快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打好“十一五”开局之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一项环保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举措。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受国务院委托,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与水污染削减任务较重的9省(区)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为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带来了良好开端。目前,各地已经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做好总量削减工作,要充分认识我国防治污染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国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一是“十五”环保目标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争取不欠新账。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有的仍呈上升趋势。三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快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上一批工业项目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量;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比较突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热度依然不减,导致了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落实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的步伐,否则将导致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剧,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做好总量削减工作,要充分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坚定信心,开拓创新。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环保工作进入了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新阶段。各地纷纷召开会议,制定实施意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六次环保大会精神;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环境指标,并从立法、环评、执法、投入、考核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注意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在能耗、环保、用地、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三是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措施,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相和谐。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表明,环保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环保能力建设逐步加强。这些有利因素为完成总量削减指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做好总量削减工作,就要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今年要力争实现总量削减2%的任务,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力措施,推动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首先要尽快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地)、县(市)和重点排污单位,做到目标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要严格督察总量削减计划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加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明确考核要求,制定考核方案,把总量削减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考评和大中型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没有完不成任务的,要坚决查处有关责任人。

  做好总量削减工作,环保部门要坚定地履行职责。首先要把好环保准入关,控制污染增量。把牢环评闸门,对于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要从严控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总量削减指标,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其次,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的新开工项目,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于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生产。

  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发扬中国环保精神,知难而进,坚忍不拔,实现“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的良好开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