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技兴环保战略系列报道之一  为推动历史性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9:36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步雪琳

  做好环保工作,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解决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环境问题,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实现环保工作跨越式发展,必须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十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围绕全国环保重点工作和突出的环境问题,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制定
技术法规和标准、开发污染防治技术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大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支撑

  “十五”期间,国家在重大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要项目。先后启动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中国酸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现代城市“病”的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等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这些项目将科学阐明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的机理,揭示某些重要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规律;组织实施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863)专项,实施了汽车尾气监测技术、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等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示范,初步掌握了一批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推进了我国部分区域(流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组织实施了《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等一批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成果为完善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强化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国际履约谈判基本立场、提高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科技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是推动历史性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一系列关键支撑技术成果的问世破解了众多环境难题。值得指出的是,针对我国“十五”期间存在的及“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环保总局组织实施了“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项目涉及内容大多是国家当前重要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和环境管理内容,重点围绕重大环境技术政策、区域大气和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功能区划与监控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对推动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技术政策、完善环境管理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框架,建立了适合国情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污染产品税制框架和生态补偿政策框架,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生态补偿等政策制定工作;推动并加快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的制定,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框架和环境科技发展战略,推动了“十一五”环境科技规划制定;提出了重点领域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方案,初步建立了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工具。通过重大环境政策与理论研究,为我国完善环境政策、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支撑技术成果破解了众多环境难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完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研究,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已成为全国和各省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基础。研究建立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基于遥感的宏观生态监控技术体系,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与保护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建立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区域、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方面,提出的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战略对策,为我国“十一五”及其中长期的水环境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方法;针对示范区所提出的总量控制方案和管理措施,将为我国辽河流域、三峡水库、赣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立完善的有效的总量控制制度、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并通过在典型示范区进行验证检验为技术成果在全国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污染物监控与管理支撑技术研究方面,完善了我国若干污染物监控与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规范,全面提升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环境管理水平,为环保总局对农用化学品、POPs、危险废物以及5种新型污染物的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为相关行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固体废物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方案,为环保总局对危险化学品和固体废物进行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基础数据,构建和完善了我国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和修复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范,为受污染场地的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以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辐射环境效应及监控技术方面,通过辐射环境效应及监控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的规范体系,提高了我国放射性物质运输的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理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标准管理体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的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管理数据库软件,编制了铀矿冶设施退役监督检查手册和一系列的表格,提升了我国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水平;制定了《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为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电磁环境科学和有序的管理以及有效的监督(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及健康损害补偿研究方面,全面完善了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的判别指标和标准及评价方法,提出了新的完善的应急技术工作流程,并为重大污染事故近期和中远期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提出了一套技术指导,提升了我国处理污染事故的管理能力。初步建立了我国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补偿机制,为我国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补偿法(或条例)的起草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环境科技前沿研究,满足环境保护发展要求

  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方面,首次利用我国自己发展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开展了在最新排放情景下,未来全球和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在阐述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科学事实及其影响的前提下,对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进行了客观分析;对2020年、205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进行了预测;对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给出客观评价;提出了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加强林业保护、改造和造林,以及加强农业及草场管理等对策。这些成果为国家制定环境管理政策、规划,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建立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方面,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下达了关于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立项的通知。环保总局专门成立了环境卫星领导小组、总局卫星筹备办、总局卫星遥感应用与专家委员会,开展了环境小卫星应用的一系列国内外调研工作,并针对我国环境遥感应用的现状和环境保护工作对遥感技术的需求组织编制了《环境遥感应用“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环境遥感应用的目标、思路、重点和措施。“十五”期间,环境卫星应用与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内容涉及环境卫星应用关键技术、大气、水、生态、灾害等,并在太湖、三峡库区、自然保护区、重大建设项目等地区开展了应用示范。目前,环境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正在全面展开,三颗环境小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地面接收、数据处理和应用系统建设正在国家评估之中。

  “十五”期间,环保总局还开展了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计划、《中华绿色版图》赠送等一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科技不光要走得更高,还要深入千家万户,走得更广。2002年,环保总局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全国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发展环境科普工作的资源、队伍、手段、条件等做出了战略部署。2003年启动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科普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环境科普工作现状和资源情况。环保总局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科普资源现状调查及国家级环境科普基地建设研究”,提出整合环境科普资源、加强和改进环境科普工作的措施和对策,推动国家级环境科普基地建设。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历史性转变的新时期,新的目标对环境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环境科技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环境科技工作将乘势而上,跨进新进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