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又快又好”时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2:30 北方经济报

  □文/本报记者 双木

  “又快又好”是内蒙古党委书记储波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在发展轨迹评价时用得最多的四个字。

  确实,在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市GDP总量不足4亿元,是内蒙古的贫困落后地区
,被外界称为“内蒙古的西藏”。但鄂尔多斯市面对困境,善于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一个羊绒生产线开始,正式吹响了向工业经济要效益的号角,推动该市从此迈上由农牧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历史征程,找到了焕发鄂尔多斯生机的“见利点”。

  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照东说,20多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一跃成为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中重要的一级,解析其原因,就是树立了创新思维。“穷则思变”,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第一个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家庭就诞生在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该旗康家湾一个叫赵楚女的农家妇女带头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这些做法比安徽省凤阳县早了半年。鄂尔多斯市敢于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对看准的事勇于大胆尝试,在改革开放之初已见端倪。

  接着,鄂尔多斯的“能人”王林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又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从日本引进第一条羊绒产品加工生产线,首开羊绒加工工业化之先河。在内蒙古各地大量出卖原绒到河北、山东等地的时候,鄂尔多斯人把握住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的第一次机会,分得了羊绒加工市场的第一杯羹,从此鄂尔多斯羊绒业成为全市创汇纳税的龙头行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鄂尔多斯产业集团化、骨干企业公司化、中小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思路带动下,已初步形成了“鄂绒”、“伊煤”、“伊化”三大工业板块,其GDP开始逐年上升,可那个时候,鄂尔多斯的名气并不大。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鄂尔多斯一直认准改变产业发展格局靠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理,即使在改革困难较多、发展难度很大的情况下,也从未动摇过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鄂尔多斯开始梳理工业化发展方向和目标,集中向资源要效益。在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中,从“挖煤”卖煤,到就地转化、就地增值,鄂尔多斯人没有在被动中等待和观望,而是创新观念,抢占先机,在内蒙古以及全国主要产煤大区率先提出“煤从空中走”的思路,确定了煤电转化增值的理念,并付诸实施,这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依托煤炭资源,上马煤电项目,缓解国内用电紧张状况和煤电运“瓶颈”,鄂尔多斯功不可没。

  “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在产业的选择上,依托资源坚持以高起点、大规模、高效益和节能环保的综合利用开发为战略目标,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牧业向水源地集中的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以羊绒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

化工、建材、沙棘产业等多种产业并存的局面。

  今天的鄂尔多斯已彻底完成了由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如果要问什么是“又快又好”,那么鄂尔多斯走出的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城乡人民的生活变化就足以回答一切。

  2003年,鄂尔多斯市取代山西大同,成为全国产煤大市,但鄂尔多斯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及时调整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国家控制新上煤矿、电厂的情况下,鄂尔多斯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异军突起。有关专家认为,关闭小煤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鄂尔多斯发展集群经济集团化经营的需要,鄂尔多斯已不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实施对煤炭的保护性开发和循环利用,不仅不会影响煤产量,而且保护了生态,增加了效益。

  无论如何,只有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才有了更多的效益,这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转移人口。目前以东胜区康巴什新区

城市建设为龙头,8个旗区各打优势牌,但重要的是鄂尔多斯在周边旗区城镇化“运作”和工业化进程中交相辉映,鄂尔多斯不再是一个缺乏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区。市旗区一体化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实现了生态效益下的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下的政府增税和企业增效,社会效益下的和谐发展。

  其实,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能人”多。长期以来,该市形成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许多内蒙古优秀的企业家出自鄂尔多斯,众多优秀人才对鄂尔多斯给予了更多的“青睐”。从2005年至今,鄂尔多斯市已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2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45人,中青年专家21人。鄂尔多斯在聚集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人才净流入区,其中一大批在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企业家正在为发展鄂尔多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