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萨拉乌苏遗址是远古环境地质和年代的研究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2:31 北方经济报

  口文/本报记者 枫景 口摄影/通讯员 折海军

  简要提示: 8月10——12日,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治区文化厅等单位共同主办,乌审旗等有关部门承办的“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召开。来自美国、韩国、英国、瑞士、印度尼西亚、法国等近10个国家和中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100名专家学者
齐集萨拉乌苏遗址,共同探讨距今一二十万年以来全球环境变迁、现代人起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9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近80岁的吴新智院士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应对挑战,寻求现代机遇的一个学术会议,意义深远。

  现场:发现疑为9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

  6月至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和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共同对萨拉乌苏遗址进行地层剖面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活动。在萨拉乌苏遗址范家沟湾发现一处疑为9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在发掘现场,与会专家看到一个钙化板结的土层,上面还有一些疑为人工烧土的灰黑色遗迹。据在现场从事发掘工作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李保生介绍,根据地层关系推测,这处遗迹可能距今约9万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这处遗迹可能是“河套人”踩出来的,至于火烧土不排除“河套人”会人工使用火。专家们认为应该对这处遗迹进行取样检测,经分析后再做最后的结论。

  讨论:

  河套人是早期智人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董光荣研究萨拉乌苏遗址将近30年,他说,萨拉乌苏地层组的气候变化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东亚冬季风等反映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比较一致。由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产自萨拉乌苏组,河套人遗址位于拔河2~28米,没有超出萨拉乌苏组的范围,已经发现的两个河套人遗址也在萨拉乌苏组范围内,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萨拉乌苏组动物群(城川组除外)和河套人、遗址及其石器的地质时代是晚更新世早期(7.5~15万年),可以说河套人是早期智人,遗址和石器的文化期是旧

石器时代中期。

  年代无定论 看好7.3万年前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介绍,长期以来,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相持不下,一种认为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另一种认为多地区起源,著名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就是主张后一学说的专家之一。

  中国科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用碳14同位素方法对萨拉乌苏遗址测定,距今大约3.5万年,沿用至今。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结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不久前,中国

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方法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仍然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9——10万年,也有人认为是7.5——15万年前等等。讨论座谈的结果是普遍看好7.3万年前。去年以来,专家们又发掘出一些化石,目前正在采用新的方法测年。这些研究发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的充分肯定。

  气候变化导致丝绸之路衰落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教授魏国彦宣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公元8世纪末之后丝绸之路的日渐衰落,可能与新疆南疆地区气候急速干旱化有关。

  在过去的6年里,魏国彦、王永等一批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学者们从位于新疆南疆的博斯腾湖钻探了一段长7.2公尺岩芯的地化指标与介形虫群集进行分析,并做了31个标本的碳14测年,结果显示,公元750年左右,该湖有浅化和盐化迹象,使得地区气候迅速转为干旱,湖水蒸发量加大,湖水变浅。据此推测,干旱状态可能起因于西伯利亚高压带的西移,进而导致一度繁荣的丝绸之路从九世纪后衰落。

  座谈:远古环境地质和年代的研究基地应列入“

十一五”规划

  8月10日晚,承办方组织座谈会,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说:“萨拉乌苏遗址是远古环境、地质和年代的研究基地,应列入‘十一五’规划,加以保护和研究。”

  “据介绍,萨拉乌苏遗址研究应该用多学科交叉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政府出面,设立大课题,成立课题组,解决大问题。因为“萨拉乌苏遗址发现包括34种哺乳动物和11种鸟类在内的庞大动物群,被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对研究华北地区更新世古地理、古生物、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科院院士刘东生如是说。董光荣说:“萨拉乌苏遗址是个气候敏感地区,处在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和农牧交错带之间,地层厚度高达六七十米,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各个时代的界面较齐全,界限清楚,所反映的信息比较多,是研究古气候环境的最佳地点和最佳时段,很难找到这样信息齐全的地方。”

  链接:

  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蒙古语“黄水”,是一条长约100公里的小河的名字。它从陕北黄土高原起步,向北穿越毛乌素沙地腹部,最后汇入黄河上游支流无定河。1922年,法国桑志华神父在萨拉乌苏流域发现了古人类遗存和动物化石。1923年桑志化邀请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一同再次来到这里进行考察和发掘,他们发现的古人类牙齿被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教授命名为“The Ordos Tooth”,以后裴文中先生将其所代表的人类称为“河套人”,其所制作和使用的石器称为“河套文化”,从而订正了此前流行的中国无早期人类化石及文化的误解。萨拉乌苏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