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助学"是都市报不变的情怀----李炳庠专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1:18 燕赵都市报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本报总编辑李炳庠专访

  本报记者刘彬 实习生李奇真

  问:“福彩助学”活动5年了,《燕赵都市报》倾情福彩助学报道也已经5年了,都市报为什么对助学活动如此不遗余力?

  答:《燕赵都市报》秉承“关爱弱势群体,倾向主流人群”的办报宗旨,一贯倡扬扶危济困,彰显人文关怀,其草根情怀在燕赵大地有着深远影响。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文关怀,都市报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发行量居世界第60位的报纸。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具体到都市报来说,我们关注的是百姓的大喜大悲,生活百态,我们希望每一位苦难的人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有所改善,当然我们知道,我们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这方面我们一定不遗余力。实际上,几乎在都市报的每一个版面上,读者都可以找到人文关怀的相关报道。而我们的关注,往往又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都市报也正因此在读者中获得了巨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向志存高远的寒门学子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迈进大学校园,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特别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

  其实,2006年是本报助学活动的第6年,早在2001年8月,本报与中华慈善总会和石家庄市银发置业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让知识改变命运”大型助学活动,酬资30多万元,帮助近80名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2002年起,本报与省福彩中心联合举办“福彩·都市报助学”活动,4年来,省福彩中心共出资700万元,资助了3000多名寒门学子。就是这一切让这张报纸根植于燕赵大地,根植于百万读者中间,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以至2005年“利群阳光”助学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关爱寒门学子的活动。

  问:都市报助学报道有什么特点?

  答:我们在作福彩助学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受助者本身,我们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贫穷并不是他们的过错,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来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所以,在我们的助学报道中,并不总是悲悲切切,而更多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问:当您参加福彩助学公益金的颁发仪式,面对众多的寒门学子时,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贫寒学子的眼睛,尽管他们的眼神各不相同,但我能感受其中向上的力量,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我相信,他们的贫困经历一定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帮助,他们一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问:去年,第一批福彩学子毕业后,都市报还用很大的篇幅为他们找工作,难道都市报要一直管下去吗?

  答:从新闻的连续性来说,我们对这批学子的命运应该关注,“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不假,对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一定时间,在目前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子在大学毕业后又面临找工作的难题,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在为他们找工作的同时,也将这种社会现象揭示出来,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问:5年下来,您最欣慰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

  答:最大的欣慰就是我们不仅为那么多的贫困生奉献了爱心,更重要的是这种爱心一直在延续,给寒门学子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而且这种灿烂还会照亮他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刘默涵,她让我们感到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寒门学子是最知道感恩的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给更多的寒门学子带来帮助。

  问:都市报在今后的慈善公益事业中还有什么打算?

  答:高度决定影响力。凭借“哑铃型”的办报模式,《燕赵都市报》一纸风行燕赵,已成为华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应该说有一定的能力,但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帮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