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6:00 光明网 |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什么?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的明确回答。他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一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一切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弹指一挥间,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8个年头。正是由于改革开放,这28年才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才使中国成为20多年来世界上发展业绩最辉煌的国家。这28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一切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4%,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6个多百分点。2005年以9.9%的速度把中国经济增长推向新的上升周期,2006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0.9%。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五位(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结果认为已进入前四位)。经济列车的高速飞驰,不仅使我们提前3年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提前5年实现了第二步目标,提前1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还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第二,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仅增长4元和3元,各类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限量供应。而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5年的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3255元。短短20多年间,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了向全面小康进发的新征程。 第三,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主不断健全,法治不断完善,科教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事业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中国人民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创新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带领人民对怎样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我国曾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国内外各种条件的变化,这种体制的弊端和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实现了思想和理论的新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摒弃了计划经济模式,开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新。事实证明,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在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最有效地增进全国人民的经济社会福利方面成效卓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社会已有的实践和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看,只有这种经济体制才能既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又有效地克服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 第一,这种经济体制根本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竞争择优机制,能提供充分的创新激励。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可能完备,人们当前所知道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制度安排,实际上仅是无限个机会中的一部分,在没有可比较的经济体系条件下,人为地选定和强制推行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会失去发现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的机会,从而失去使经济发展达到更高境界的机会。同时,这种做法还会压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因为允许经济主体进行自由试验,使各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保证经济和制度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最重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实践表明,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供这种条件。 第二,这种经济体制明显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能用制度化的手段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这包括:1、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人都想“搭便车”而不愿付费,因而私人不愿投资生产,市场机制自身难以提供生产公共物品的激励。这时就需要政府通过大力兴办公共事业来满足社会对公共基础设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高科技风险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等公共物品的需求。2、调控经济运行。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市场分散决策的“合成谬误”不仅不会平抑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了整体经济运行的非理性结果。这时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逆经济风向行事,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3、保障社会公平。市场机制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其运行的结果有很多从经济角度看是公平合理的,但从社会道德角度看是不公平的。而且对很多不公平现象,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手段加以解决。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还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始终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重要保证。此外,通过实行日益成熟的国家宏观调控,积极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从而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航船的正确方向。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解决前进道路上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要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矛盾和问题并不足惧,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妥善解决。从总体上看,矛盾的凸现和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改革方向出了问题,而是因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只能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 第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体制、推进发展来解决。发展必然产生矛盾,而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着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都同我国工业化的独特性相关。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过程,经历了200至300年,先后使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工业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足12亿,占世界人口约20%。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近22%。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它意味着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将使世界工业社会的规模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翻一番。所以,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曾经或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都可能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以更为集中或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本身也会导致新问题的凸显。如何通过统筹各方面的关系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如何弥合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与转型中的、不健全的制度体系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第二,改革过程中一些操作偏差所导致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统筹兼顾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限,在改革和发展上发生了一定的片面性和统筹兼顾不够的问题。比如,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较突出、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许多人因此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抵触情绪,但实际上并不能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罪于改革。为什么低收入阶层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呢?因为上学和看病都是有成本的。过去一个时期,政府支付的成本越来越少,个人支付的越来越多,因而出现了上学贵、看病贵问题。但这个过程不是市场化,而是付费的私人化。为什么会出现付费的私人化趋势?这有历史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例直线下降,1995年下降到11%,政府没有能力承担这部分成本,不得不推给个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的财政收入迅速上升,但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仍不足。这并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收入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投入到教育和卫生领域的。因此,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实际是公共治理不健全,也就是政府职能不到位造成的。可见,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全局的关键环节。只有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和教育需求。 第三,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需要通过多做解释和引导的工作来解决。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迅速而多样,很多时候事物的真实情况又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掩盖。这就需要我们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比如,收入差距拉大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人甚至以此为依据认为改革走错了方向。不可否认,市场竞争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如前所述,收入差距拉大是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得到缓解;研究还发现,城乡差距大概可以解释三分之一的收入差距,而城乡差距首先是一个历史“遗产”。如果说到人为因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则是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关键原因。而历史“遗产”和户籍制度都不是因为改革才出现的,而恰恰是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逐步消除。市场竞争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也是可以通过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而有效缩小的。导致收入差距的另一个因素是教育。近些年来,教育的收益率越来越高,这说明教育差距带来的收入差距已越来越大。解决教育差距和教育机会不均问题,主要应靠政府的财政手段来解决;而这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可见,无论是认识误区的澄清还是改革共识的形成,都离不开解释和引导,离不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则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 第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在指导思想上的新要求。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强调发展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所在,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着眼于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以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为己任。这是在目标任务上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改革必须有新思路、新突破,开放必须有新举措、新局面。最重要的是,改革要着眼于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搞好“五个统筹”,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开放要着眼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从而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成为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保障的过程。 第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协调性。这是在方法论上的新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开放的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好改革开放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开放的整体合力。 改革方向势所定,改革攻坚正当时。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能够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