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与人民同在 与时代同行——向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们致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只要有新闻,恨不得拔腿就走奔赴现场,无论那里是城市是山村,无论前面是火海是汪洋,艰难困苦,生死一线,都不在话下。用自己的笔、镜头、话筒、版面和节目,记录历史的步伐,反映大众的心声,弘扬社会正义,鞭挞丑恶现象。这一切就是他们的幸福所在。

  今天,他们荣获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崇高的荣誉背后,是
20位获奖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新闻事业的挚爱,是他们丰硕的成就和不断创新、永不停止的追求……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场景:2005年7月22日,西藏阿里医院急诊室挤满了医护人员,量血压的、输氧的、抽血的、打针的……他们正在紧张地抢救一位因突患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心衰而处于高度昏迷的病人。这位病人就是独自前来采访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王喜民。

  他沿着世界上最险峻的川藏公路一路走来,穿越了30多座五六千米的高山,20多条湍急的江河,面对缺氧、滑坡、泥石流等种种艰辛和危险,他只身独行一万多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孤身纵横雪域高原的广播记者。像这样战千难万险,走千山万水,写重头文章的经历,在王喜民24年的新闻生涯中,已经有过很多次。

  新闻工作有轰轰烈烈,但更多的还是平平常常日常采访、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就在每一天的普通工作中,兢兢业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上海文汇报副总编、高级编辑茅廉涛,在37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如一地辛勤耕耘。近10年来,每年365天报纸的一版头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经他精心编发的,其中很多是他亲自策划、亲自确定的选题。

  报社夜班是个责任大、名利小、毁身体的岗位,很难长期坚持。但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山西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翁小绵一干就是18年。他编排过数千块报纸版面,编辑过上千万字的稿件,制作过不计其数的文章标题。2003年之前,山西日报在全国、全省被评为好新闻的版面,基本都出自他的具体指导或亲自编排策划。他在百忙之中还坚持每日评报,把自己编辑稿件的心得体会、所想所思介绍给大家。到底多少记者编辑从中获益没人说得清楚,但报社里大家都爱看、爱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当年的话,可以说正是今天这些优秀新闻人的写照。

  “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作为一名记者,也许一生中能亲眼见证一件有历史影响的事件并把它记录下来传播于众,就足以自豪了。但身为新华社时政记者的张宿堂,却有幸经历了很多次。从党代会、人代会到国庆盛典,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到黄河截流、长江截流,从邓小平等一代伟人的离世到中国新老领导人的交替,从申奥成功到飞船上天……

  令很多记者都羡慕的机遇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压力,巨大的责任和高度紧张的工作。为了圆满完成这些重大政治性报道,需要记者具有全面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敏锐的判断和快捷的写作能力。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在张宿堂承担新华社中央政治新闻报道的十多年里,最令他欣慰的,是从未出现重大差错,并且,他还在这些政治性强、规范要求高的报道中,不断突破创新,努力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手段。

  舆论引导,是新闻的重大职责。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尤其肩负重任。多年来从事理论报道和编辑工作的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张书林对此有深切感悟。他认为,在理论宣传工作中,要坚持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坚持指导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知识性的统一。多年来,他撰写了近百篇思想评论文章,参与策划、组织和撰写了许多评论员文章和理论文章,其中,有不少都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巩固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张书林2003年参与撰写的一篇重头述评,由于选题重大、理论内涵丰富、行文有力而引起较大反响。被理论界人士认为“是有分量的文章”。

  “作为一名当代新闻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

  重大典型报道,是近年来主流媒体的报道亮点之一,也因此备受各家媒体的重视。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十分注重总结新形势下采写新闻和组织报道的新鲜经验,他要求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握体现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三贴近”中实现创新。他参与策划的《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在众多报道中独具魅力,赢得读者的好评。他还深入总结思考,写成论文《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被评为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20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20位新时代新闻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是新闻工作者的榜样,也是这支队伍的缩影。他们用自己新闻人生中的光荣与自豪,艰辛与奉献,求索与追求再一次告诉人们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不变的选择——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

  新华社记者曲志红隋笑飞

  (据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