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再说“金花”话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33 云南日报

  “‘五朵金花’教训多”

  2006年7月6日下午,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关于大力推进云南省名牌建设》提案面商会在昆明举行。16时,参阅提案办理单位答复意见后,“五朵金花”再次被人提起。

  “20年前,我们曾满足地使用着‘山茶’电视机、‘茶花’汽车、‘白玫’洗衣机
、‘兰花’冰箱、‘春花’自行车这些以‘花’命名的产品,并自豪地将它们称为‘五朵金花’,赞赏它们的市场效应。”

  “时光推移,市场经济潮起潮涌,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商场里充塞的是‘新飞’冰箱、‘索尼’电器,还有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国内国际名牌。‘五朵金花’一一凋零,淡出市场。”

  “求量不求质、求质不求名,求一时效益而不求立足长远创新的观念要彻底地改变了。”提起“五朵金花”的是我省港澳(界)政协委员武克钢,不长的话语表达出强烈的责任感。

  “云南白药、盘龙云海、绿A……这些品牌驰名海内外,却登不上中国名牌榜。几年以后,它们会不会步‘五朵金花’的后尘?让人担心不担心?”感念教训,省政协委员伍滨的话透着焦虑。

  “全国评出的中国名牌产品有501个,云南所占的数量是8,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区。品牌意识应加强,扶持力度应加大,工作措施要跟上,别让生物资源大省变成低附加值的原料基地。”思考未来,省政协委员欧昆章想说的很多。

  其实,像这样的谈论在年内已不是第一次了。在年初召开的政协云南省九届四次会议期间,我省港澳界20位政协委员就作过深入的探讨。委员们认为,发展名牌经济,能够提高地区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可以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和思维在支持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认为云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名牌少是情有可原的,工作上可以等待,可以慢慢来。殊不知,广西、贵州、新疆、陕西等一样经济基础并不算好的省、区,却抓住了机遇,培育出数量众多的中国名牌,云南一下子被甩在了兄弟省区背后。他们说,云南有资格申报和夺取中国名牌的企业大有所在。但是,由于对名牌产品带动作用的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措施不力,导致企业缺乏极大的市场影响力,经济的发展还停留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在未来的5年或不远的将来,云南将痛失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经济腾飞只能成为永远的愿望。那时,委员们早就对“五朵金花”的兴衰作过分析,对云南经济的发展投予热切的期望。

  “创牌现状不乐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天,追忆“五朵金花”,提案领衔人武克钢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正在突破“世界工厂”的局限,创造国际名牌、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地各企业努力的方向。发展品牌经济,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资源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更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企业面前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

  然而,就云南品牌在中国名牌榜上的数量看,反映出来的是以资源型企业和烟草这一支柱型产业为主的态势,在汽车、电子IT、轻工机械、生物制药、农副饮料、纺织服装等几大行业上都是空白。“云南创造中国名牌的落后,除了消费品制造业落后这一障碍外,还有观念落后、政府组织体系和经费的不落实、企业缺乏积极性等因素。”由“五朵金花”联想到中国名牌,伍滨、浦江、甘锦城等几位委员认为,云南省是资源大省,围绕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是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但是,这个口号的叫响,也使不少企业产生了误解和偏见。走访调查,他们发现,多数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还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资源性产品受资源量的局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云南拥有大量的资源,占据了它,就能控制市场,无须创造名牌。由此,不少企业满足于利用稀有、紧俏的资源来生产普通产品,忽视了名牌的效应。

  “创牌意识淡薄,目光狭隘,是云南企业发展的一个硬伤。还有一个硬伤,来自于体制和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伤痛表现在投入不多、支持少、缺乏明确的规划,如一堵无形的墙阻碍着云南的创牌之路。”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武克钢毫不隐讳。他说,据了解,目前我省每年投入的创名牌资金只有30万元,而仅凭这点微薄的经费,进行云南名牌的评审已捉襟见肘了,哪还有余力加入中国名牌的角逐。他说:“且不说广东那样的发达省份(他们每年投入的经费有800多万元),就说与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陕西,他们每年的创牌经费足有200多万元,而且,对于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还会获得一定的奖励。”

  感叹“五朵金花”,回顾云南经济发展,也有人持这样一种观点:长期以来,云南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投资增长,资产扩大,产品数量增加,效益就会提高。这种增长的方式带给企业管理者错觉是:数量可以增加效益。于是,有的企业既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也不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不注重培育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企业家们靠着企业高唱“辉煌”;当市场供大于求或遇上强大竞争对手时,企业就举步维艰,甚至黯然退出市场。委员们认为,没有国际名牌的企业不是真正的国际企业;没有中国名牌的企业也不是真正的名优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云南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为地方经济的“领头羊”,就一定要把外延式增长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育名牌放在首位。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大多都不容乐观。

  “名牌建设应推进”

  “名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生产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以及由此产生的高生产率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和WTO游戏规则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特殊生产力。”“名牌产品能够促进经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资源的价值也必须依靠工业化的产品才能得到提升。”再说“五朵金花”,委员们呼吁,要切实推进名牌建设,培育壮大名牌产品,催生名牌生产业圈,建设名牌产业群,打造地区支柱产业,变低附加值的生物原料基地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资源产品基地。

  委员们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关注,竞争已到了品牌竞争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会体现在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上。当前,要引导、发展好云南经济,急需政府来做的事情大致有:规划、指定明确的名牌产品发展目标,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提升竞争能力的产业整合;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调动企业积极性,强化名牌发展战略意识,掀起争名牌、创名牌、保名牌的热潮,尽快改变我省品牌稀少的状况,创出一批货真价实的名牌;落实品牌建设体制,制定品牌鼓励政策,增加创牌经费投入,对获中国名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或政策优惠,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激发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链 接:近年我省实施名牌战略概况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启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认定工作,年底,发布《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次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申报了云南6家企业10个产品参与评价,“云烟”、“红河”、“红塔山”牌卷烟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填补了云南无中国名牌空白。

  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我省成立“云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提出5年内在全省评价认定200个左右能够代表我省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云南名牌产品,培育出5-10个中国名牌产品。云南名牌产品评价认定工作所需经费,每年由财政列入省级部门预算。同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云南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对名牌产品的申报目录、申报条件和评价程序等作出相应规范。

  3年来,我省共培育推出131个云南名牌产品,共申报6个企业的8个产品参评荣获中国名牌,评价工作和评审专家至今未受到投诉。省、州(市)两级政府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兑现奖金达676万元(2005年未安排专项奖励资金)。初步统计,这些云南名牌产品3年的累计销售收入约2929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产品销售达154亿元;2005年,云南名牌产品销售总额为1023.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

  (此概况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提供)

  本报记者 马玉龙(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