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一年老过一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6:01 海峡都市报 | |||||||||||||||||
荨危房中的居民,渴望早日住上新房
?荨西街成片的古民居不少是危房
▲水门社区危房改造如何保持闽南特色?
?荨在台风中倒塌的危房 N本报记者 李熙慧 陆烨垭 田米 谢向明 谢明飞 文/图 【水门社区】 70%房屋是危房 沿着宽敞的新门街进入水门社区,狭小拥挤的小巷边上,历经沧桑的古旧房屋赫然跳入眼帘,木房、石房、砖混石房……这些和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反差的危旧房,大多年逾“古稀”,最老的也有100多岁。 74岁的颜碧娥阿婆的房子坐落在水门社区三堡街47号,在这座特危房里,至今还住着4口人:颜阿婆、她的大儿子、儿媳和大孙子。 这是颜阿婆公公当年盖的很平常的古厝,左边两间房,右边三间房。最多的时候,这里住着13口人。后来,其他有条件的兄弟都搬出去了,只剩下大儿子一家。他们原都是市搬运公司的职工,后来夫妻双双下岗,“没有办法,就只能在这里凑合。搬出去的兄弟也不容易,都是靠贷款买房。”大儿媳阿蔡感叹地说,现在家里就儿子小陈一个人有工作,工资也不高。 雨水常浸湿被窝 100多岁的房子,历经沧桑。墙壁各有各的风格,内墙是土质的,为了防止沙土落下,不得不在墙上贴上油纸;和很多古厝一样,两侧外墙全部用木头代替。因为年代久远,质量上乘的杉木已有不少被腐蚀,要不是把柄上被主人用铁线拴着,早已无法支撑了。“以前人没钱,盖房子也不讲究,有啥材料就用啥,所以墙壁就这样。”颜阿婆说,附近的房子都这样,很正常。 墙壁不牢靠,屋顶也好不到哪里去。瓦片在多年风吹日晒下,不少已经开裂,每逢下雨,就会漏水。以前住在里屋的颜阿婆可是备受折磨,一到雨天,雨水打进被窝是常事。陆陆续续修过几次后,还是不行,颜阿婆只好搬到隔壁客厅去睡。 曾经的卧室,现在已经被当成杂货间。隔壁二儿子的房间,则被当成储藏间,因为其屋顶和墙壁也已严重开裂。 没“厝”谁要嫁给他 尽管每年下来,他们都要对房屋“修修补补”20多次,花去上千元,但还是没能阻止“它一年老过一年”。 每当台风来的时候,不论大小,他们都得四处避难,或者到亲戚家,或者到社区办公室里。而小陈,每次都到单位的宿舍里躲躲,待台风走后,才敢回家。 “回家也没有意思。”这天正好是周末,今年已25岁的小陈正在拥挤的客厅里看着《还珠格格》。颜阿婆和阿蔡则在一边聊天。 眼看着周边的同龄青年都找上女朋友了,而小陈却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父母都很着急。“唉,急有什么用,没‘厝’,谁要嫁给他?”颜阿婆皱着眉头无奈地说。 “慢慢来吧!”小陈漫不经心地说,现在好好赚钱,以后争取买房讨老婆,好不好? 颜阿婆望了一眼阿蔡,摇摇头,没有再说话。阿蔡叹了口气:“眼前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重新翻建这座房子!” “也对,就希望整个社区一起改造,早点让我们告别危房。”颜阿婆说,这就是她现在最大的愿望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告别担惊受怕的日子。 颜阿婆只是诸多住在泉州老城危房内居民的一个缩影。 成片改造是根本 和颜阿婆家一样,水门社区70%的房屋是危房!这一来自水门社区居委会的数字让人无不担忧。 据社区主任洪红薇介绍,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新华路,南至笋浯溪,北至新门街,(靠近泉州市政府),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水门社区是市区中心目前危房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房屋90%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的,有55%以上是清朝至今的老木房子,使用年限大都超过60年,至今有67户(中山南路38户)重危房停止使用,有86户(中山南路15户)危房仍在继续使用。 同时,社区内还有破旧的城中厂四间,即皮件一厂、副食品厂、人民电器厂、第二衡器厂。 “危房内的居民随时要面对老屋倒塌的危险。”洪主任说,特别是每次台风暴雨过后,社区危房都要倒塌1~2座。 不仅如此,水门社区目前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一是道路不通畅,社区的主要通道水门巷既拥挤又破旧,交通经常堵塞;二是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大多数房屋没有卫生设施,排水排污不畅,成为社区创卫工作的一大难题;三是房屋密集,土木结构房屋很多,背街小巷纵深、狭窄、弯曲,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成片危房改造,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洪主任道出了居民的一致心声,“希望改造后,能和伍堡街、新门街连成和谐的一片。” 【中山路】 消防隐患是最大问题 今年7月27日一场大火,让中山路的居民永生难忘。 那晚,中山中路一间店面因电器故障起火,11间店面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山路沿街多为商住两用建筑,楼下作为店面,楼上是仓库或者用于住人。这让居民和店主深感担忧。如今,传统的土木结构,错综复杂的电线,年久失修的古房,加上白蚁、老鼠等动物的侵蚀,让昔日繁华的古街房屋,已显老态龙钟。一些房屋,也都空置了下来。 中山中路185号的武先生,每天出门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往头上瞧瞧,就怕吊顶的电线哪里出了问题。 “尽管从1998年开始,政府统一对沿路的房屋进行改造,但是历经8年,有的线路已老化,吊顶已破旧。”今年61岁的武先生的房子当年也统一进行了改造,背后一座已改成了水泥材料,但是临街这栋的梁还是木质结构的,“这相当危险啊!”他说,最怕就是着火。 “一旦着火,道路交通又是消防的一大隐患。”洪红薇介绍说,特别是中山南路519号等电路外线更是杂乱无序,每当暴风雨期间,经常发现有电线碰电、出火,而且附近建筑密度高、防火间距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都无法通行。 “建议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电线是否都能‘下地’。老房的排水也要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不仅中山路沿街的房子,后面成片的房子也要考虑。”武先生表示。 今年,中山路被纳入8条街道立面整治之中。暂时确定从10方面对其进行整治:统一式样重做骑楼吊顶;重新修复破损的窗户;沿街窗户的防盗网做到室内;沿街空调外机置于屋顶;拆除沿街屋面搭盖构筑物;重新按原样翻建沿街危房;沿街店面统一广告形式;清除沿街骑楼柱上的广告招贴等杂物,恢复柱子原貌;个别不和谐铺地应参照现有骑楼铺地式样重做;修复破损的外墙面、女儿墙。 泉州的危旧房大都集中在古城内,但古城外也有不少居民饱受危房的困扰,位于清源山风景区的福鼎村就是其中的一例。 【清源社区福鼎村】危房困扰村民给市委书记写信 53岁的洪秀全上个月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竖起大拇指的事情。代表28户居民给郑道溪书记写信,反映他们危旧房的情况。没过多久,分管副市长带着一大队人前来实地了解情况。在大伙看来:村里危房有解决的希望了! 房子老化 墙倾斜 老洪所在的村地理位置很特殊,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天湖背后的一个角落里,名字也很好听———“福鼎村”。村子不大,但风景绝好。站在村子入口处远眺,泉州入海口、后渚大桥、宽阔的洛阳江都映入眼帘。几年前“村改居”以后,福鼎自然村成为清源社区的一部分。 但危房一直困扰着这个风景秀丽的村庄。上个月“格美”台风来的时候,78岁的吴阿婆逃过一劫。凌晨5点多,在床上听到掉土的声音,感觉不对,她马上起来,刚走到门口,房顶塌下来一大块砸在她刚睡过的床上。 发生事故的房间与厨房连着,共用一堵土墙,现在这堵墙也倾斜了,与房顶相连的地方露出一个大洞。 就连村中的祖厝,最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红色的砖墙,微微翘起的燕尾脊,整栋房子古朴中透出稳重。但如今,它多堵墙倾斜,东庑、西庑都塌下来了。 渴望搞 农庄旅游 村子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里,自然经常有旅游者光顾。上个星期,还有华侨大学的学生背着大包来游玩,表示非常喜欢村子的环境,想住一晚。可是,大伙没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只能给他们提供些开水泡茶。 以前山上算农村,大家随便盖房子,现在村里属于景区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位置,房子破了,大家都遵守景区的有关规定,没有随便翻建,更没有破坏山上的植被,只是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他们一个解决的途径。 在给市领导的信中,他们表达了与景区共同经营自己的小村庄的想法。洪秀全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里的支书,他说,“我们要求并不高,能够把危房修补好即可;实在不能修补的,就算翻建我们也会按照要求,一层还是一层,不影响风景区。” 居民景区 要“双赢” 福鼎村是清源社区管辖的8个自然村之一,在新一轮的清源山保护总体规划中,它属于核心保护区。怎么既能保护景区资源,又能让居民受益呢?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车照明认为,最好的效果是居民与景区达到双赢。市政府踏勘后也对福鼎村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作为今后保留的村庄,可按照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引导小型旅游村、旅游业发展。在翻建过程中,保留现有村落闽南传统民居的风格,与景区协调。 市人大代表丁丙说房产和土地证,是危房翻建必备的手续,可因历史原因,村里的危旧房没有这些手续。接下来,将会由街道、社区对危房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备案,作为今后申请翻建的依据。 福鼎村所处的地点是特殊的,但在丰泽、鲤城属于古城之外的社区,仍有不少危房存在。 【城外】不少危房急需翻建 在北峰工业区内,几乎家家都是一座小楼,这让人很难把危房与之联系起来。陈英杰老人的家,在塔后自然村内格外显眼。 10多年前,正准备把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房子重新翻建的时候,老陈出了车祸,肋骨断了6根,左腿差点被锯,几万元的医药费买回了一条命。拖着甲级伤残的腿,他已经不能再为家里创造太多的财富了。 家门前的空地用铁皮搭起了棚子,本想租给外来工,可因太简陋,冬天冷、夏天热,租给人家也不敢住。门窗都被白蚂蚁蛀坏了,二楼的卧室外用一大块铁皮挡着,台风一来,老陈就抱着孙子往楼下跑。6月,房子做了危房鉴定,抗震结构存在缺陷,没有加固价值,产生地基沉降。 在江南、浮桥也有类似危旧房需要翻建。 【调查背后】1400户居民住危房 在洪主任的愿望中,她希望水门片区能像新门街、南片区一样改造。她所说的这两处片区改造,都是泉州古城保护改造的一部分。 今年3月,古城保护在深圳双年展中脱颖而出并获奖。从涂门街、新门街以及北门街三条街道的更新保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突出泉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所具有的独特性。 据今年最新的统计,泉州古城区6.71平方公里范围内,危旧房屋面积达9.76万平方米,共有住户1411户,5589人。其中市直管危旧公房3.21万平方米,694户,3748人,鲤城区鲤中、海滨、开元、临江四个办事处的危旧房屋6.553万平方米,717户,1841人。危旧房屋主要集中在开元的米仓巷、鲤中的西街片区、海滨的水门片区、临江的聚宝片区,其中特危房屋16418平方米,124户,488人。 危旧房有四大病因 目前的危旧房存在哪些问题呢?泉州市城乡规划局鲤城分局王双明告诉记者,主要有四大问题: 第一,建设使用时间长。多数房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甚至更早。使用时间少则二十多年,多则四五十年;早期建设受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都较简陋,目前多数已经十分陈旧。江南新塘社区源兴路11号吴家,古城内伍堡街一带,大都属于类似情况。一般分布在古城附近。 二是建筑结构不牢固。多数房屋为石混、砖混、土木等结构,建筑基础较为脆弱。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看到,不少危旧房结构非常复杂。像普明宫口路42号,一层是石头结构,二层是砖瓦结构。更有一些房子,单一堵墙,就存在土、石等多种建筑材料混杂,维修起来非常难。 三是配套设施落后。在古城的通政、开元等社区内,有不少小街巷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别说消防车了,连摩托车都不方便进入。 四是维修加固难以“解危”。孝感巷的曾先生也住在危旧房内,他向记者吐露了一段心声:如果有能力,大家何苦受罪一定要住在危房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房屋翻建上了。 小王还介绍,泉州的房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都是共用一堵墙。曾经发生过多次因为邻居翻建房屋动到墙体而引起纠纷的事情。常常是动一户,牵制左邻右舍。 因受翻修改造规定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危房已经不能通过修修补补、维护加固来排除危险,保证安全了。 改造以古城控规为据 如今,很多远道来泉的游客,都被独特的红砖白石所吸引,这与严格遵循古城保护整治控制规划分不开,城市风貌得到极大的保护。可另一方面,在古城保护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旧房的翻建。记者采访了原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许国雄,他曾参与古城保护整治的诸多项目。 “古城总的原则是保护整治后的古城既有丰富历史文化,又有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居住环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许如是说。 他介绍说,根据《古城控制规划》,在6.7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实行分区保护整治和不同区段的保护原则,古城区共分为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1.96平方公里)、风貌保护地段(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和风貌整治区(用地面积3.51 平方公里)三个层次进行保护。 核心保护区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近代建筑和特色风貌街巷,古城历史文脉肌理保存较为完好。对该区域内的建筑采取维持原有风貌、与历史风貌协调一致的保护整治措施进行严加保护,对建筑高度和层数实行严格控制。 风貌保护地段是指,古城保护区范围内除去核心保护区和西街西端地段、县后街北部地段、万厝埕地段、凤池巷地段、礼谅巷地段、东鲁街地段、许厝埕地段、舍人巷地段8个风貌保护地段的区域,即为风貌重点整治区。 风貌整治区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地段以外的古城区域。该区域内原有民居大部分已被改造,传统城市肌理已基本丧失,破坏了古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需要进行重点整治。 人大代表建议加快改造步伐 市人大代表丁丙上周也与本报记者一同踏访了清源社区福鼎村、江南新塘社区等地,他说,老城区的危旧房数量最多,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关系到百姓生命安全的大事绝对不能马虎。什么地方可以翻一层、什么地方可以翻二至三层,都要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规定。即使是保护古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老百姓也能理解支持。 在今年初的“两会”上,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秀炎递交了《关于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的建议》,建议力争在5年内完成成片危房改造。代表们建议政府从制订方案、出台扶持政策、简化程序、筹措资金、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加快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步伐。 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区区长王瑞强在“两会”上也建议,尽快将米仓巷片区、西街片区、水门片区、聚宝片区、城南旧车站片区纳入危旧房屋成片改造计划,出台政策,简化程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市人大代表丁丙也表示,政府要全盘考虑,统一收购危房,统一建设,并统一安置。 今年初,泉州市人大代表郑跃欣从抗震等多个角度也提交了《关于加快危房改造的建议》,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十七次主任会议上,该建议被列入泉州市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