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山之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4:2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山连着山,山抱着山,山外还是山。从黟县县城出发10多分钟,汽车开始穿行在崇山峻岭中。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大山深处一个叫毛田的小山村。

  就是在这样一个远离热闹繁华的小山村,一位当年从山外精彩世界走来的青年人,毅然在这里当起了“孩子王”,而且一当就是35年。他,就是至今仍在毛田教学点任教的汪
来九老师。

  走进毛田,走近汪来九,不由肃然起敬:一人一校扎根山区,35个春秋甘于寂寞、默默坚守。虽然平淡,平淡的背后透出崇高;纵然平凡,平凡的本身便是伟大。

  “我爱大山,更爱山里的孩子”

  “我孩提时代就有个梦,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汪来九祖上是解放前从安庆怀宁逃荒来到黟县山里的,父辈们因为没有文化吃尽苦头。从懂事起,汪来九就一直渴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让山里人的后代走出大山。

  坐在记者面前的汪来九,个头不高,身材瘦削,衣着整洁,头发稀疏,面容略显疲惫。

  毛田是黟县宏潭乡的一个村民组,地处黟县与黄山区交界的深山区,全组只有200多人。长期以来,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以前村民要去一趟县城,往往要步行七八个小时;直到5年前,这里才修通通往县城的柏油路。

  1970年,为缓解山区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当时的徽州行署在屯溪创办徽州地区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的汪来九,被乡亲们推荐到该校读书。一年后,汪来九成为这所师范学校的首届毕业生。

  他没有忘记孩提时代的心愿,主动要求回家乡的大山里教书。

  尽管汪来九从小在山里长大,而且毛田教学点离他家也只有5公里,但刚到毛田教学点报到时,20岁的汪来九心还是凉了半截:这个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不到20名学生,但小学5个年级和学前班齐全;村旁山脚下仅有的一间土坯房是教室,也将成为他的卧室和办公室。

  报到那天是雨天,他走进教室,只见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屋顶漏、地面渗,一踩一脚泥。晚上,他呆呆地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一种从没有过的孤独感袭上心头,他决定咬牙坚持一阵子,再想法及早离开这里。只要有同伴,哪怕到再偏远一点的地方也行。

  为了给领导和当地群众留下好印象,以便早日调走,更为了化解孤独,汪来九把全部心思都用到教学上。一天天过去了,一个学期结束了,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乡亲们一张张尊敬信任的笑脸,还有上级领导对他教学的鼓励和肯定,让汪来九盼望早日调离的念头动摇了:这个地方,我不愿呆,他不愿呆,这帮孩子怎么办?汪来九决定暂时先留在这里,带出一届毕业生再说。谁知这一留,就留了35年!

  随后的岁月里,教室换到农户家,再转到生产队仓库,先后六易其所。而此时的汪来九早已与山里淳朴的乡亲、可爱的孩子结下深厚感情。他十分珍惜多年来与乡亲们共同培育而形成的彼此信任、相互配合的教学环境,思考的也不再是自己的去留问题,整天琢磨着如何能让学生们拥有一间不怕刮风下雨、不用搬来搬去的教室。一到节假日,汪来九便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遍遍地反映,一次次地争取。终于,县教育部门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在1991年为毛田教学点盖起3间校舍。汪来九将其中一个大房间作学生的活动室,让孩子们在雨雪天里也能有个活动场所;另一个大房间用作6个年级的教室;最小的那间被一分为二,外面是学生阅览室,里面是他的卧室兼办公室。

  有一年,乡里考虑汪来九教学经验丰富,准备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任教。听到这一消息,孩子们自发“罢课”,家长也加入“声援”行列,惊动了乡里,也感动了汪来九。从此以后,汪来九虽有多次调走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谈及原因,他实话实说:“一是任教从开始到现在,家长们对我都很客气,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他们舍不得我走,我也不忍心丢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二是像毛田这样一个在山旮旯里的教学点,如果没有一位认真负责的好教师,山里孩子是很难学到扎实知识的。所以我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为孩子们走出大山当好‘铺路石’。”“只有老师没教好,没有学生学不好”

  上课一开始,讲台后面的大黑板被分成三大块。汪来九首先叫五年级同学在黑板左边部分出数学题,让四年级学生轮流上去运算,然后批改订正。接着,他让二年级同学做书上练习题,一年级同学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找出黑板右边部分的生字。然后,汪来九开始为三年级同学上语文课《燕子》,他一边带着同学们朗读,一边在黑板中间部分工整地板书并讲解: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10分钟后,他又来到大黑板最右边的小黑板前,带着学前班同学拼读小黑板上事先写好的拼音……

  这是记者在教室后面旁听汪来九老师上的一堂6级复式教学课。整堂课下来,教室里动静结合、忙而不乱,汪来九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从容指挥着这一流畅和谐的进行曲。

  35年来,毛田教学点学生最多时有30人,少时只有17人。为保证孩子们尽可能学到更多知识,汪来九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合理进行学科搭配、年级搭配,总结摸索出一套特别适合于山区教育的“多级复式教学法”。

  每当汪来九讲授某个年级的课程时,其他年级中就会有一个学生干部自觉站出来组织其他同学进行各自年级的学习,这是他设计的“小助手”制度。教学时,他利用小助手和班干部,引导同学们开展四种形式的合作:同级合作,让同一年级里的学生相互启发;异级合作,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强弱合作,由成绩好的学生带成绩差的学生;干群合作,让班干部带动一般学生。这套做法不仅缓解了多级复式教学中老师分身无术的难题,而且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能力,树立了合作学习意识。另外,汪来九在教学中还善用“动静结合法”:“动”即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静”代表自己授课。每堂课都让学生不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还要挤时间家访,汪来九一天到晚“连轴转”。35年间,山外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不断发生着变革,汪来九同样面临着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等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新知识的挑战。虽然学习和教学条件无法和山外学校相比,但汪来九还是想通过自己的敬业和努力,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同样精彩的蓝天。

  “我要是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一到县城,无论时间多紧张,汪来九总要往新华书店跑一趟,买些书回来“充电”。在汪来九的案头,摆着厚厚一沓备课笔记。记者看见正摊开的一本书是《聚焦新课程》,上面圈圈点点做了许多批注。家住学校后面的村民朱爱子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他房间的灯总是全村最后一个熄灭。

  35年来,在宏潭乡二三十所小学和教学点的统考成绩排名中,毛田教学点的综合名次总在前三名。在汪来九的启蒙教育下,毛田这个小山村走出了第一个本科生,还先后有70多位孩子考入高中及大中专院校。“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学生成为有用的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明镜,什么样的教师便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是汪来九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总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联系着整个社会,所以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35年来,汪来九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用一个山村教师的执著和平凡,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崇高。

  在毛田教学点,汪来九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助加热;遇到雨雪天,他总是护送孩子回家。在宏潭乡佘溪教学点任教的朱传任,是汪来九在徽州师范的同班同学,分配后又同在一个乡当老师。他对汪来九的为人处事,最为熟悉。朱传任告诉记者,汪来九性格较内向,平时不善言辞,但为人热情细心,无论是在师范读书还是后来当老师,学习工作都十分认真,做事从不马虎。宏潭中心小学校长胡期正也对记者说起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2004年,汪来九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载誉归来,县领导安排专人手捧鲜花去车站迎接,可他一下车就急着往回赶,只托人留下这样一句话:“我出去几天了,孩子们还在等着我上课呢!”

  或许是汪来九的性格使然,他教书先育人,有意识地从小事、细节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汪来九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无论上课还是平时,他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在学生面前永远保持衣着整洁。见孩子红领巾歪了、衣服扣子没系,他总会帮着理一理、整一整;孩子们的小脸脏了,他会打来水帮他们洗干净;而与孩子们交谈,他永远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每学期开学前,汪来九都要带领孩子们大扫除;在教室里或操场上,看到纸屑、果壳,他都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在毛田教学点,这里的学生虽说长年生活在山沟里,但穿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和陌生人交流,朴实而又乐于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汪来九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慢慢地影响着孩子们,通过孩子又影响着大山深处的村民。

  有一年春节后刚开学,他发现几个学生偷偷地玩扑克赌硬币,学习成绩掉得厉害。孩子还小,他没有直接批评他们。通过了解,汪来九得知孩子们是春节期间受了父母打麻将的影响。于是,他逐一登门家访,耐心劝说学生的父母:“你们的坏习惯已影响了孩子。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啊,你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对不起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一次又一次的家访,终于使这些学生的家长慢慢远离麻将桌,孩子们的成绩开始提高了。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种尊师重教的古徽州传统民风,在毛田因为汪来九老师而更加深入民心。谁家烧个好菜,或者谁家有什么大事,都会想起汪老师。在汪来九狭小的房间里,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年来和历届学生家长的联系卡,上面详细记载着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德育情操等方面情况,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表现的反馈。村支部书记田建林说:“汪老师最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解决了全村和附近村子孩子上学的问题,他在30多年里做的一件件小事,都体现出优秀教师的风范。”

  如今的毛田村民组,绝大多数家庭两代人都是汪来九的学生,村民们对汪老师十分尊敬。见记者来访,乡亲们自发聚集在学校旁的大树下,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他们心目中的汪老师。39岁的唐双凤激动地告诉记者,自从汪老师到毛田教学点,村里学生没有一个留级的,也没有一人辍学,教学点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连村民组也没有一人违法乱纪;有时邻居间发生一点小纠纷,只要汪老师一出面,什么问题都会解决。

  汪来九的家在距毛田不到10华里的辛罗村民组,妻子在家务农。由于汪老师一年有大半时间住校,家里所有农活全压在妻子一人身上,有的重活累活只好请人帮忙。朱双全是汪来九家门对门的邻居,常帮汪来九家干一些犁田之类的农活。他告诉记者,汪来九平时回家不多,但在村里人缘好,村里的事他常帮忙出点子,寒暑假在家也常帮助辅导邻居的孩子,村里谁家有点写写画画的事,基本都是他义务帮忙。

  35年来,汪来九一心扑在教学上,教过的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他心里却总觉得愧对家庭:妻子分娩时,他在学校;父亲病故时,他还是在学校。汪来九妻子方秀姣与记者开玩笑说,汪来九惟一对家庭的最大贡献是,儿子在他的感召和培养下,考入徽州师范学校,现在同他一样也成了一名山村小学教师。

  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汪来九也从当年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熬成一个两鬓斑白的老教师。他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然而,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这位扎根山区辛勤耕耘的园丁,先后授予他“全省优秀教师”、“全省先进工作者”、“全省师德标兵”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不久前,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黄山市委和市政府先后发出通知,在全省教育系统和黄山市各地各部门开展向汪来九学习的活动。

  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因为要开设计算机和英语课,高年级孩子都要离开毛田转到中心小学,留在教学点继续读书的只有8个孩子。但汪来九说:“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是大山养育了我,我舍不得这里天真的孩子,只要毛田教学点不撤,我就在这里干到退休!”

  “三十余载守一校,两袖清风伴讲台,勤育桃李满天下,山高水长见情怀。”汪来九以35年平凡而执著的追求,书写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