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看待高教入学机会均等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8:34 东方网-文汇报

  李宝元

  ●大学生交费上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教育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大学生贫困问题而否定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反贫困助学机制,以保障每个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上大学机会。从长期来看,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进行社会治理结构变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办学,社会中介机构规范服务,政府权威督导调控”的新型教育运作框架

  ●对于目前面临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掩盖问题的尖锐性,也不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既不能面对问题无所作为,也不能因短期问题而放弃大方向、大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过些日子,大学新生就要入学了,如何保证高考贫困生不致因学费问题而失去就学机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理性判断这一问题的实质意义,深刻把握其制度根由和宏观社会背景,以便对症下药、有效应对之,是有关决策和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既是人们提高自身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又是人们获得生存、社会和精神自由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中国情制约,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等复杂因素耦合作用,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与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教育公平与效率、包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广大民众聚焦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成为化解不平衡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大学生交费上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教育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大学生贫困问题而否定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国家、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一回事,整个教育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有序发展是另外一回事,千万不可以此否彼、混为一谈。也就是说,高校“并轨招生”,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是顺应改革开放大趋势、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当然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经验数据都证明,在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免费高等教育是既不公平也没效率的;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随教育的等级层次提高而不断下降,在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高等教育投资增加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经费的减少,免费高等教育挤占了应该用于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因而是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降低;同时,免费高等教育还导致高等教育需求过度膨胀,受教育者缺乏内在预算约束和经济驱动力,也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对于中国这样免费基础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实行收费上大学、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收费的情况下,既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那么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就不能等同于“人人有学上”,而应该使每一位有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有培养前景的学生,如果要上大学都不会因为货币支付能力约束而失去上大学机会。换句话说,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反贫困助学机制,以保障每个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上大学机会。据调查,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无论从社会环境角度还是贫困大学生自身修养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长期和谐发展的要求来看,如何恰当处理大学生贫困问题,都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对此,就事论事地看其对策无外乎“三管齐下”:政府主导资助,高校积极配合;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强大学生品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的复杂性和根本性矛盾在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制约和改革的渐进式和复杂性过程,以及与大学长期行政性大一统、办学模式一刀切的办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相耦合、相激荡。按照发达国家的一般历史经验,就中国尚远未完成工业化的特定发展阶段来看,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应该放在初中级层次上,而高层次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则是需要放在战略层面长期“放眼量”的问题;但是,由千年传统社会科举遗存及数十年计划体制强化了的纵向单一集中型社会结构的框定,广大民众将接受“高层次教育”(上大学)看作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通道,这不仅使教育系统被赋予了太多、太沉重不该负担的使命和职能,也使得中国当代教育的层级结构严重向上错位和扭曲,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大学就不能不异化成广大民众求生的“独木桥”或功利性的“谋生之道”。而办学模式单一、技工或职业化倾向日益明显,短期逐利行为普遍而盛行,难以从容大度进行“知识创新”,也就几乎成了现阶段中国大学发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必然“宿命”。

  所以,从长期来看,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进行社会治理结构变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办学,社会中介机构规范服务,政府权威督导调控”的新型教育运作框架。其基本策略路线应该是:首先在整个社会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彻底破除户籍制等一系列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身份歧视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开放式管理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积极开辟和疏通社会多元化流动渠道,使高考制度逐渐推卸掉不应有的外在附加性社会功能,为高考制度改革营造适宜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其次在中期阶段上,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层面有重点和实质性突破,彻底打破教育行政性垄断格局,法定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经营管理的主体地位和决策权限,利用“法治”严格限制政府教育规制行为。只有将这样两个宏观层面的问题搞清楚了,微观层面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的具体对策才有方向感、分寸感,才不会陷于“头痛医脚”般的迷乱状态。

  此外,要特别提及的是,对于目前面临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掩盖问题的尖锐性,也不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既不能面对问题无所作为,也不能因短期问题而放弃大方向、大原则。无论从教育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看,还是就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来说,抑或是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未来目标模式来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都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总的来说,应该在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来解决。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否则必然因噎废食,人为造成混乱,损害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大业。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