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全面提升沿江生态环境质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24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百余公里的长江岸线是彰显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有效整合沿江地区各类资源,营造生态和宜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昨天,我市召开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正式启动为期两年的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市长蒋宏坤带领31个相关部门和区的负责人,沿江实地察看岸线环境景观现状,研究制定整治方案。蒋宏坤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南京沿江打造成环保优先的示范区、市民休闲旅游的观光区、发展新兴产业的特色区。

  上午,蒋宏坤一行乘船从江心洲段夹江出发,自上而下考察了长江三桥至长江二桥30多公里江段。大胜关水源保护区江段实施禁航和沿岸企业、居民搬迁后,改变了过去船只集中、沿岸环境脏乱的面貌,水源地水质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蒋宏坤对水源地保护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鼓楼、下关、栖霞等长江沿岸,蒋宏坤详细察看和了解沿岸企业搬迁、违章建筑拆除、景观绿化美化等方面的情况,对部分沙场、小码头、违建相对集中的江段,蒋宏坤要求加大整治力度,分类规划好生产岸线和生活岸线,采取搬迁置换等方法,鼓励沿岸造船等企业集聚发展,实现江岸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岸线的集散和承载功能。

  根据初步制定的沿江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我市将从今年开始,两年时间里分四步重点实施无证码头、沙场、违建以及污染或影响景观的企业拆除;加快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原有景观改造出新,实现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和综合开发相结合,促进沿江开发建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在听取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就整治工作所做的汇报后,蒋宏坤指出,沿江地区的环境代表了城市的形象,代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实施沿江环境综合整治是更好地彰显滨江城市特色的需要,是更好地还生态环境于百姓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环保优先和推进沿江开发的需要。蒋宏坤说,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沿江开发的战略部署,我市在一体化推进沿江产业发展、沿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沿江景观开发,长江岸线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观。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与经营不同步、保护与利用不同步、开发与建设不同步的突出问题,与更高层次推进沿江开发的要求相比,与建设生态城市、打造东部绿色中心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相关部门和市区要切实增强沿江环境综合整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沿江开发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全面提升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沿江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蒋宏坤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沿江环境综合整治的质量和水平。要立足于打造一流的长江生态景观走廊,立足做成一流的沿江开发精品工程,把一个风景优美的新沿江展现在世人面前,把一个经济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的新沿江展现在世人面前。他说,沿江环境综合整治要坚持“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有机结合。要规划好沿江功能集中区,特别要规划好码头集中区,解决小码头散乱分布的问题;要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整治详规,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如期推进整治工作。二是要坚持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要突出抓好滨江大道工程建设、水环境整治、沿江景观建设三大工程,建设好生态居住区、湿地和文化特色主题公园区、市民休闲亲水区3个特色片区。三是要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从根本上保护好岸线资源,保护好沿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推进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宽思路,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顺利进行。

  蒋宏坤最后强调,要确保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各有关区和部门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整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强化协调配合,强化为民意识,使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真正成为彰显城市滨江特色的工程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家宝在会上要求,沿江环境整治要坚持科学规划引导,统筹岸线经济、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统筹产业聚集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大视野地做好整治和建设规划;要实施重点突破,以大项目带动工程整体推进;要整合利用好土地、岸线、生态和特许经营四大资源;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把整治工程做精做实。

  副市长陆冰参加现场会并对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了部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