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屡禁不止 根子何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35 南方网 | |
南方网 王英全 这是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和发生的重大施工事故作出严肃处理。(8月17日新华网) 这条新闻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有二:第一,由总理亲自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个电厂建设项目违规建设直接进行处理,这实属少有;第二,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得到地 然而,读罢这条新闻,公众会自然提出一个疑问:如果不是因为在违规建设施工中发生重大施工事故——因抢进度、违规施工造成汽轮机主厂房球形网架坍塌,导致6人死亡,8人受伤,错上加错,这起违规建设施工的电厂项目,会惊动国务院、让国务院常务会议来亲自处理吗? 所以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在内地,违规建设的电厂项目不是很少,而是太多。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披露,全国在建电站项目总规模超过2.8亿千瓦,其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建设的电站规模超过8000多万千瓦,竟占了在建项目的1/4。而且,还有大量的项目没有上报,却在加紧施工中。与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一样,这些违规建设项目一概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存在越权审批、违规批准征地、虚假申报、突击建设、违反招投标程序等严重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没有执行国家用地、环保、取水、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规定,存在有布局不合理、缺水地区取用地下水、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这就不能不引人思忖: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屡禁不止,根子何在? 分析起来,根子主要有二:第一,“诸候经济”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在“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自主权,自身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因此有更多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以省域为特征的单元经济和省际竞争的特点由之形成。这样的“诸候经济”,至少带来四个积弊:一是助长地方保护。出于对短期“政绩”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选择掠夺型发展战略和对本地市场的保护性措施;二是省际间的无序竞争,造成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增加了省际间的交易成本;三是造成在吸引外资和外贸过程中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互相牵制,朝令夕改,内耗增加;四是中央权威遭到削弱,下令不畅,令行难止。在“诸候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不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调控上有所作为,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大干快上,助长电厂项目盲目上马、违规建设,不顾后果地纷纷圈地、圈煤、圈水、圈设备、圈人才。 第二,投资体制改革断层带来电力发展之痛。早在2004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叫停”违规电厂建设项目时,就招来颇多微词,在投资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断层上反应尤为激烈。据披露,按照审批制的规定,达到国家发改委审批的装机容量和投资规模的电厂项目,单是前期报批文件就不下30项。若全部办完,保守估计也要6年时间。一项投资,光报批就要6年时间,那岂不要错过投资的黄金时期?为求尽早在火爆的电力市场中分得一杯羮,不少地方与投资者怀着侥幸心理:“孩子生下了就不能掐死”。所以不管批不批、准不准,先建成发电再说。2005年,国家开始投资体制改革,建设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及登记备案制,所有资料由公司自行准备,统一报送发改委核准。但在这一转变中,政府许多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以致程序简化带来的项目建设风险反而加大。一旦项目不能被核准,前期所有投入将付之东流。这也助长了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违规建设、加快施工进度的冒险举措。 电力投资项目建设违规屡禁不止,不仅是挑战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导致投资的粗放,人力财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也不利于电力工业的正常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风险,危及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显然,国务院严肃处理违规建设电厂项目是必要的,可以产生警示作用。但治标更要治本。要根本杜绝一窝蜂违规乱上项目,无疑还得针对根子着力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遏制“诸候经济”;第二,通过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减少投资的行政干预。市场化是电力改革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改革,允许行业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并实行自由电价。在市场和行业规则下发展电力市场,把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则多在宏观调控上着力,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编辑:东雪)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