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保险业的银行冲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0:44 南方新闻网

  本报记者舒眉

  保险业染指银行?是的。随着保险公司参股银行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参股银行。目前,在对多家商 业银行的股权争夺中,狭路相逢的往往是国内两大保险巨头——人寿和平安,他们之间的对决似乎在所难免。

  8月12日,在福建武夷山举行的金融创新高层论坛上,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向媒体宣布了中国人寿通过股权拍卖方 式认购了7000万股兴业银行股票一事,这场交易只占兴业银行总股份的1.5%,但也终于使前段时间人寿和平安都要入 主兴业银行的争论告一段落。

  无独有偶,历时一年有余的广发银行重组案也是波澜迭起、屡生变数。竞争先在平安、花旗集团以及法国兴业集团间 展开,其中,平安集团一度似乎更胜一筹,但花旗集团与中国人寿的结盟使得形势发生陡然逆转;一周之前,平安试图扭转颓 势,递上新标书,加赠广东省政府10亿人民币解决银行的坏账问题。一波三折,眼下虽然结果尚未落定,但保险机构参股银 行的竞争已经充满火药味,一触即发。

  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是的。因为在金融一体化和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重压下,保险集团迈向综合经营的发展步伐 正在加快,而面对有限的银行资源,这种争夺将越来越激烈。

  投资银行能带来“真金白银”

  “在未来,保险公司间最大的竞争是投资竞争。”保险中国风教育文化集团董事长谢清顺说道。保险中国风是一家专 做保险营销培训的机构,他们已经察觉到了保险行业的竞争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自1990年代以来,欧美保险公司通过承保获得的利润便一直为负值,利润来源主要是投资收益。在国内,保险业 这几年飞速发展,新增资金的投资需求非常旺盛。2006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实现保费收入3080亿元,同比增长13.69 %;保险业总资产超过1.7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15亿元;可运用资金达到1.5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08亿 元。

  但是保险业发展初期的一些不规范投资行为,使得监管当局对于资金运用和投资渠道的放开态度谨慎。保险公司传统 的投资以债券、协议存款为主,可今年以来,市场资金面异常宽松,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上半年七年期国债发行收益率 仅为2.51%,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00个基点。同时,由于协议存款陆续到期,保险业投资需求的膨胀与投资渠道相对狭 窄的矛盾日益突出。

  6月25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保险业资金运用提出了新的政策,尤其是在资金运 用的渠道方面有重大突破,投资领域涵盖了从金融投资到实业投资,从债权投资到股权投资,从境内投资到境外投资等各个方 面。这为保险资金运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

  “参股商业银行,能够给保险公司带来真金白银,首先是一种财务行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

  “现在投资商业银行的时机最好,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改制基本结束,不良贷款都进行了剥离,底子好,没有什么风 险;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增长很快,在今年年底银行业向外资完全开放之前参股银行是最有利的时机。”研究金融控 股模式多年的中信控股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经理洪波对记者说。

  此前,中国人寿已经购入过其他中资银行的

股票。去年11月,建行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最终获得特批,动用2.5 亿美元境外外汇资金,认购4亿股建行H股。而在建行上市半年禁售期届满后,中国人寿于今年4月底将建行股份悉数抛售, 半年内账面获利3.6亿港元,回报率高达38%。今年6月,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获批以购汇方式,认购 中国银行在H股市场的IPO股份总金额达23.5亿港元,共获配78842万股,这是中行12家基础投资者中入股最多 的一家。而在中国银行的A股中,中国人寿集团就持有2.3亿股,成为仅次于汇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不过,不仅仅是对商业银行,就在6月27日,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联手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以46.45亿元“通 吃”中信证券定向增发的5亿A股。加之此前中国人寿系统持有中信证券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中国人寿合计拥有中信证券17.22 %的股权,成为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这种投资一方面能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能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率。”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丁嵘峰指出。

  就在中国人寿入股兴业银行消息传出的同时,平安也同时接手深圳市商业银行。而他们的兴趣似乎不仅于此。据悉, 平安保险集团高层正在洽购珠海市商业银行控股权和筹划高比例参股光大银行。此外,平安正在着手参股筹备中的中国

邮政储 蓄银行,虽然无法成为第一大股东,但也希望能够进入前五大股东行列,以实现自身在银行业务中的发言权。中国人寿也在和 尚未上市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商谈,希望参股成功。

  竞争渠道控制权

  “保险集团热衷于参股银行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洪波认为。

  “银行的渠道优势非常明显,大约60%的保险销售需要依靠银行网点,在这方面,银行有着天然优势,”一位在中 国人寿工作多年的代理人告诉记者,“靠着银行摆个摊推销,客户对你才有信任感,从前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的方式已经不行了 。”

  银保合作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今年一季度统计显示,我国银行邮政代理实现保费收入411.6亿元,占总保费 收入的25.7%。可见我国的保险公司从银保合作中获益不少。中国人寿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也显示,银保和邮政代理业务方 面长势过人是中国人寿保费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因此,各家保险公司都是希望加强和银行的合作,为了争取银保合作协议,保险公司只能竞相提高代理费,4年前, 银保产品的代理费尚不足1%,但现在,2.5%已经成为最低价码。

  泰康人寿北京分公司一位员工这样告诉记者:“有的代理费甚至达到了3%-4%,而近年加入银保战团的产险公司 ,其开出的价码更高。”

  由于一个银行代理网点可以销售多家公司的产品,柜台人员的推荐对客户的选购非常重要,因此保险公司除给销售激 励费外,往往用请吃饭、出国游、送消费卡等种种方式激励销售人员。

  对此,中国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今年7月份也指出,目前的银保合作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手续费恶性竞争,费率水 平超过保险公司可承受范围,银代业务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还有手续费支付方式不规范,存在账外暗中向银行代理机构、 网点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支付各种费用的行为。

  “如果参股了银行,如同有了血缘关系,可以改变那种一家银行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一对多’模式,形成一种相对 稳定的‘一对一’局面;甚至改变目前银保合作简单的产品代理局面,进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交叉销售。”郝演苏说。

  保险、银行同台唱戏?

  对于这种复杂的竞争局面,保险机构早有体认。

  在中国人寿的一份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中,对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形势,这份规范有这样的描述:“主 要商业银行加紧筹建保险公司,银行向保险市场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对保险资源的争夺。保险承保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对资金 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的确,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各商业银行也正试图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整 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正是首批尝试者。

  保险机构觉察到了来自银行业的蚕食。同时,这份规划也列出了应对策略,“通过资本运营,促进寿险主业发展。充 分利用商业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改革时机,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关系,巩固银邮代 理渠道。立足服务于寿险主业,适时、适度地向证券、信托、信用卡等新的金融领域扩展,满足客户一站式金融保险服务需求 ”。

  4年前,平安就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最好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集团公司。这个愿望具体的表现就如平安集 团董事长马明哲所说“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投资和办理信用卡都到平安来。”

  显然这并非易事,即使是保险业的两大巨头,在我国的金融格局中仍远不足以和银行相抗衡,“因为我国的情况是‘ 大银行,小证券,更小的保险’,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加在一起,才占到金融市场的5%。”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钟伟说 。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进行综合经营,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钟伟认为。

  因此,对于中国人寿和平安集团来说,目前要想得到一张全国性的银行牌照还非常困难,虽然平安保险已经拥有两家 银行——平安银行和深圳市商业银行。前者的前身是福建亚洲银行,平安持有该银行73%股权。但因为种种原因,平安银行 没能够改变自己“外资银行”的身份,开展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而且目前仅有两个分支机构的平安银行,即使是在今年年底中 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之后,壮大仍需要时间。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表示,中国人寿目前的投资策略是对在金融行业中做不到全国前几位的公司,宁可参股。通过参 股,在对相关行业有了了解的基础上,下一步才对控股收购进行操作。他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参股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消费者。在不远的将来,目前这种按机构名称划分业务的方式将彻底结 束,没有明显的保险、银行、证券业务之分,如果对于银行服务不满意,我们可以选择其他保险机构来提供银行服务,这样能 够打破垄断,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钟伟说道。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