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捐赠去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1:32 京华时报

  新闻基层担心救灾捐助被挪用

  据新华社8月13日报道,近来,南方多个省份接连遭受台风、强热带风暴袭击,出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景。但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人们对捐赠存在“两头担心”:一头是捐赠者担心钱物会被挪用、贪污,另一头是灾民担心救灾钱物层层下拨后,到手里所剩无几。

  直评救灾捐赠款物去向应透明

  人们对捐赠存在“两头担心”并非多余。公益捐赠“雁过拔毛”,被集体甚至个人挪用、贪污之事,媒体曝光不止一次。湖南省审计厅曾披露,2004年湖南省民政厅将民政部下拨的“星光计划”项目补助款10万元通过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转拨给北京民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用于支付杂志款。这类事件严重伤害捐赠者的感情,损伤政府公信力。

  目前,民政部门、公益团体得到各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后,开出收据;至于具体使用很少告知捐赠人,后者也就无从监督了。有的同志说,来自四面八方的捐赠要发放到灾区千家万户,如果每笔钱和物资的最终去向都要反馈给捐赠者,难度太大,太麻烦。其实不然,比方说,湖南省计生、财政部门都将电脑网络通到了乡镇,实现了省、市、县、乡系统联网。如果民政部门借用这个网络,将每笔捐赠的来龙去脉都输入电脑,然后上网公布,捐赠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及受赠者的权益,不都实现了吗?

  1999年6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已经考虑了捐赠的安全问题。比如第十二条规定: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第二十二条规定: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目前,对捐赠人的权利尤其是受赠信息必须公开,法律缺乏硬性规定和具体制约措施,因此公众监督难以到位,这应当是下一步相关立法的努力方向。

  公开透明的慈善制度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同情心和公益热情。我们相信,如果捐赠钱物管理、使用的信息能够更加公开、透明,会使更多中国人的捐赠热情被激发起来,更多弱者得到救助,促进社会的和谐。

  摘编自新华社8月13日电文/段羡菊

  观点赈灾存在制度性缺陷

  出现如此的“两头担心”,原因并不难理解。去年台风“达维”肆虐海南已过月余,但在受灾较重的琼海市潭门镇新潮村,每人领到的救济粮只有八两米!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消解公众对捐赠救灾的“两头担心”,关键还是在于弥补当前赈灾的“制度性缺陷”。

  那么,“制度性缺陷”到底在哪里呢?这还得从我国的灾情报告、灾情评估说起。当前,一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救灾资金,故意夸大灾情和经济损失,加之我国灾情的评估和核查体系还不够科学,这样一来,灾情的真实性就很难得到保证。赈灾物资款项发放是以层层下发的形式实行的,这样一来,中间增添了太多的环节,就给一些机关、单位或组织“雁过拔毛”提供了机会。所以,这样的赈灾体制和模式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之处。

  在一些西方国家,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灾难保险制度,灾后灾情调查一般与保险赔付相结合。因保险机构是企业,即使单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也会采取更加精细的调查方式,杜绝水分,使灾情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可靠。保险公司又是按经济合同履行救灾义务的,如果保险公司违反合同,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这在由政府发放救灾钱物的机制中不能实现,因此它更有助于被保险人及时获得灾害的经济补偿,从而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摘编自《大河报》8月14日文/苏湘

  链接内蒙古镇政府发救灾粮搭售土豆

  据8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内蒙古阿荣旗遭遇大旱。2004年春天,党和政府为灾区人民送来救灾粮。但令灾民没想到的是,在发救灾粮的时候,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却拉来了土豆,要求每户领两袋救灾粮必须买一袋土豆,不买土豆就领不到救灾粮。不仅如此,灾民们领的救灾粮还被收取了每袋3元到3.5元的高额运费。

  搭售拷问救灾体制

  发放救灾粮还要搭售土豆,与其说这是当地政府在“趁灾打劫”,还不如说是救助体制漏洞百出下某种必然的荒唐逻辑。

  时下,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仍旧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老路子:救灾资金分别由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交通部、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下拨。看似分工明确、思路严密的救灾体系,实则是不同部门各自为战,难成合力。当地方发生灾情时,救灾的资金需要分头申请,按“条条”下拨。各部门的援救不能齐头并进,甚至各自为政,最终出现从灾民口中“扣”运费的闹剧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在救灾工作中,什么事情应该由中央承担?什么投入应该由地方政府分担?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清楚。相反,“地方吃中央”“中央不管地方”与“地方各自为战”的现象却仍在惯性并行。而这,正是某些“蛀虫”得以变相贪污或侵占“救命款物”的“蛋缝”所在。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8月16日文/董占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