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明市主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3:25 云网

  面对昆明市主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良好机遇——

  

昆明市主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组图)

  先期落户的东骏水泥厂

  

昆明市主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组图)

  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基地已开工建设

  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昆明新国际航空港和昆明空港经济区地点的确定,官渡区大板桥镇的地位日益彰显,许多商人更是从中嗅出无限商机。

  以前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而闻名的大板桥,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前,能否使其优势在抓住机遇中放大?

  放大优势——增加工业吸纳能力

  在新世纪,大板桥镇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这机遇来源于3大优势。

  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使昆明的新城和产业向东、南部转移,而大板桥正处于昆明的东部,且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大板桥占整个官渡区国土面积的70%。

  昆明新机场和昆明空港经济区主要在大板桥镇。

  大板桥镇与320国道、昆明东三环、机场高速路相连接,经过境内的沾(益)昆(明)铁路也即将建设,交通条件优越。

  面对这3大无可比拟的优势,大板桥人不仅在摩拳擦掌,更是站高望远,精心谋划。

  大板桥镇党委、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当前,昆明市包括官渡区,正在实施“工业东移、腾笼换鸟”的工业发展战略,逐步将工业企业向东部地区转移。放眼全国,大板桥也不失为承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良好载体。为此,大板桥镇决心利用辖区内现有的铁路、公路、通讯、电力、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及荒山荒地多的优势,规划建设横山工业基地,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东部地区整合和吸纳工业发展的功能。

  横山位于大板桥,这里地域广阔,多为丘陵缓坡,人烟稀少,交通便利,不污染滇池,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已有东骏水泥厂等企业先期进入。有了这块“宝地”,大板桥镇将在现有的化工、包装、印刷企业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通过落实和创新政策措施,以横山工业基地为载体,在承接昆明主城区工业结构调整搬迁以及发达地区转移的符合引进条件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将重点引进现代工业项目,把目标定位为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新型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工业水平。

  盯紧项目——加快工业化步伐

  大板桥镇近年来之所以声名鹊起,和一个重量级大项目的进驻分不开。

  2005年12月,在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基地在大板镇正式开工建设。明年,这座占地面积2000余亩、总投资20余亿元的西部最大印刷包装基地将全面建成。据介绍,这座西部面向东盟各国的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城,是我省经多方调研、考察和专家论证后决定落户大板桥的,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型、科技型、生态型、旅游型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基地、省文产发展新型产业和示范基地,也将是我省首个集现代化、专业化于一身的特大型印刷包装城。

  为快速推进“工业强镇”战略,大板桥镇强调从实际出发,在弱化管理,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2005年,镇政府投资440余万元修建了工业新村道路1456米,并进行了道路绿化;投入13万元建成长298米的排污水管道,修建了3个沉淀池,解决了污水外排问题;全力完成了10万千伏的大板桥镇李其变电站工程等。为顺利完成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城的奠基,全镇干部苦战38天,圆满完成了文博路的征地拆迁修建工作。去年,大板桥镇完成重点工程建设7家,新上项目12家,共引进资金11.6亿余元。除促成昆明国际印刷包装城项目破土动工外,大板桥镇加快协调投资达10亿元的昆明焦化制气厂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云南东骏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400吨水泥熟料的生产线则在镇里的全力支持、帮助下,顺利投产。

  今年,昆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横山工业聚集区的可行性研究,而官渡区也提出将规划建设“东部工业物流区”、“大板桥横山工业基地——小哨国际航空城”,这为大板桥明确了发展定位,也使大板桥工业发展、招商引资迎来了更好的机遇。大板桥镇因势利导,把小哨国际航空城和大板桥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引进医药、印刷、建筑包装材料等新型工业,并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开展横山工业基地的规划工作。今年上半年,该镇引进了官房复兴建筑工业基地等5家企业,引进资金10余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亿元。在大板桥横山工业基地规划建设过程中,该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项目引进方面坚持“引资不引污”的原则,拒绝了不少资金投入大但有污染的项目。

  工业化带来的好处在大板桥日益凸显:去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73万元。1至6月,工业增加值达5913万元,同比增长19%。而农民,则享受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惠,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收入。仅今年,镇里就一下子拿出40万元,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使农民参保率首次达到100%。(和光亚余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