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席评论: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比父辈更光明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4: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滕朝阳

  今年暑假期间,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赶往城市,与在那里务工的父母团聚。然而,劳碌的父母依然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从家乡来到父母身边的孩子依然“留守”。他们有的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则帮着父母卖菜做小生意,有的呆了半个月依然对城市生活不适应。(据《新华每日电讯》8月16日)

  从现实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暑期进城后的上述状态,决非报道中所提到的广西、山西两地所独有的景观。在我看来,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期进城探望父母,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起码说明已能掏得起往返的路费。但显然,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后的遭遇,并没有实现进城这一重大事件本身所应有的价值。进城见到双亲,或可聊慰相思之苦;但父母早出晚回,孩子仍处于“留守”状态,所不同者,场景由农村换成了城市,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精神联系依然难以建立。而农村“留守儿童”之进城,未必没有怀抱对城市生活的好奇与憧憬,但其父母在城市中的境遇,使他们无法真正认知城市,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甚至对城市产生排斥和敌意。

  对于假期进城探望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人们有理由要求城市政府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更多让这些孩子了解城市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可不可以在假期到来之前,在征询进城务工人员意愿的基础上,组织进城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活动?这在技术上应当没有问题,也花不了几个钱,关键是有没有这份心。但我不认为,那些把进城来看自己的孩子依然置于“留守”状态的父母无可指责。生活的压力之于城市居民与打工者并无两样,打工者父母有义务挤出时间,拿出一点积蓄,帮助百里之外、千里迢迢来看自己的孩子建立对城市的基本观感,并给他们以向上的动力。

  暑期进城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状态,可以折射出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问题是,农村儿童的“留守”状态何时才能终结?理想的做法,自然是让他们在父母身边,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哪怕是低一等的教育。令人气馁的是,打工者子弟学校因种种原因被摧毁的消息不断传来,统筹城乡教育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

  若说每年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则他们身后的“留守儿童”大军在数量上亦蔚为可观。以目前的状况而论,在“留守”状态中成长的农村儿童,很难赢得比他们的父辈更加光明的未来,而在意志品质、人格心理等方面,可能还不及他们的父辈。最重要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以及他们的未来,不仅关乎其自身,也关乎城乡各自的运行状态及二者关系的走向。在这个意义上,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早日为农村儿童终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留守”状态,非人文关怀者不愿为,非远大目光者不能为。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