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环保着力打造科技“助推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8:2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吴晶晶、吴晶、顾瑞珍)2005年底,我国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不仅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也使人们开始关注科技在环保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松花江水污染处理过程中,科技人员开展了松花江污染环境影响评估与修复工作,针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饮用水和渔业安全等问题提出了预案,对科学决策和积极处理这
一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最终战胜污染、恢复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科技工作做好了,就夯实了环保工作的基础,提高了环保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通过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环境科技的决心。”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环境科技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依靠科技、创新机制作为新时期环保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而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境保护技术更是被列为11个“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之一。

  今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将加强环境科技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周生贤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将把环境科技作为“十一五”四大环保任务之一,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为了尽快突破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性科技难题,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启动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科学揭示了某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规律。

  同时,我国实施了锅炉燃煤污染控制、汽车尾气监测技术、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初步掌握了一批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提高了燃煤、机动车尾气、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等污染控制能力。

  为了给国家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我国还实施了“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其研究成果为完善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强化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国际履约谈判基本立场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科技在解决我国重大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尽管如此,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还不能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环境管理与决策缺乏依靠科技的工作机制,许多重大环保决策未经前期研究和充分论证;重大研究和调查项目较少,基础数据严重缺乏,部分成果与管理脱节,难以满足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需要;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化,企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达标不稳定;环境监测和执法的技术支撑不力,监测预警和执法的基础能力薄弱;环境科技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偏少,部分科研院所长期不做科研,游离于环保科技主战场之外;没有形成稳定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等。

  “环境科技必须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说,为了应对各种不断涌现的新型环境问题,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环境热点,环境科技必须提前介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找出解决环境问题、改善提高环境质量的措施和方案,引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

  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环境科技支撑体系。为此,我国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以环境科技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搭建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国环境科技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和创新型的环境科技队伍等。

  第七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将于8月18日在京启幕。周生贤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将成立由各领域专家、院士共同组成的国家咨询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涉及环保的重大决策和专项问题进行论证,共同参与和推动环保事业,形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