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部分市、县领导谈加快农机化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09:00 黑龙江日报

  于莉莉 本报记者 张桂英 摄影报道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黑河市委书记郝会龙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郭晓华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兰西县委书记王景顺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富锦市委书记黄福清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克山县委书记帅秀军

  

如何挺起现代农业脊梁

  中共嫩江县委书记李廷栋

  由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特殊作用,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近4年来,积极开展了场县共建、跨区作业活动,政府出资组建农业作业合作社试点,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省机耕、机播、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0.4%、77.9%和35.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6.5%。尽管如此,农机化程度与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报约请我省在地域上有代表性的部分市、县“一把手”做客《新农村会客厅》,请这些身在一线的实践者就如何加快农机化进程,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思想与观念的交流与碰撞。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只有实现耕地用养结合,才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我省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课题一“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路该咋走

  郝会龙:我省是典型的高纬度旱作农业区。人少地多、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少等自然特点,决定农业发展对大型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强,是“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权得到了充分调动和落实,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民普遍不具备购置和经营大型机械的能力,长期使用小型农机导致犁底层年年增厚,土壤“荒、瘦、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农业标准化无法实施,农业产业化难以推进。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并且是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体的农机化。

  郭晓华:一点没错。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我省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由6%下降到2%~3%,耕层逐年变薄,这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更关系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据科学实验,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加深土壤耕层;而表土耕层每加深1厘米,每亩可增加2吨的蓄水能力;通过秋季深松整地、第二年春季可以适时早播,还可争得200℃以上的有效积温。

  王景顺:是这样的。多年的浅耕习惯,使我县耕地“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肥力下降严重。2001年我县开始大力更新大型拖拉机、推广各类农机化新技术,建立农机化试验示范园区3万多亩,效果明显。目前,全县耕地耕层比2001年加深10厘米,36万多亩耕地实现了集中连片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黄福清:标准出产量、出质量、出效益、出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实施标准化是我省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实施,农业机械是最有效的载体。近些年,通过采取大型机械标准化作业,我市粮食品质平均提高了一个等级,特别是农机合作社作业的大豆地块比一般地块亩增产20%左右,收入高出60元左右。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实施农机标准化作业,农业技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机与农艺结合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帅秀军:几年来的实践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农业机械化,农村就繁荣不了;没有农业机械化,农业就发展不了;没有农业机械化,农民就富裕不了。自2003年开始,我县在省里支持下,组建了13个农机合作社,从此农业产生了重大转变: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其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累计流转土地150万亩;解放农村劳动力1.2万名,通过务工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这些劳动力人均增收4000元。目前,全县耕种土地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已达2450户,连片经营种植的土地达19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标准化作业面积扩大到216万亩,并建立了以深松整地、精量播种、中耕深松、机械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标准。

  ***多元投入是解决“钱从哪来,路该咋走” 的关键

  ***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模式齐头并进

  ***政策扶持,强化领导,是农机化提速的动力源泉

  ***用好周边农场大农机,打好新农村建设这张机遇牌

  课题二农业机械化如何跟上市场的脚步

  王景顺:加快农机化步伐,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扩大农机存量的积累。那么钱从哪来?我们体会应以市场化手段创新操作。通过政策投入拉动民间投入,实现1+1〉2的奖金放大效应。2001年以来,我县通过争取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项目等政策性资金924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更新大型拖拉机140台套。

  胡世英: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实践的经验看,全省各地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在集体经济较好、班子较强的地方,可以学习连片整地,统种分管的经验,走统分结合的路子;在农民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地方,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将承包田作为股份投到农机合作社统一经营、按股分红,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其它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可以学习分工分业,耕地实行统种、统管、统收的经验,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土地流转较快的地方,可以自办家庭农场,走自耕与代耕相结合、专业化服务的路子;在与农场毗邻的地方,可以引入农场机械跨区作业经验,走场县共建的路子;对于大豆等专品种种植的地方,可以探索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之路,通过国家资金和政策引导,提高农民连片种植、集约化生产水平。

  郝会龙:我们应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发挥政府投资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化技术和关键农机具发展,特别是基础耕作机械发展;在燃油补贴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大型农机具作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此外,强化组织领导也非常重要。几年来,我市先后从农垦九三和北安分局选调4名后备干部挂职任县长助理,专门抓农机合作社组建工作,还实行干部包点、三级监管制度,效果显著。

  帅秀军: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如何用好则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我县现已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新农村试点乡村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示范点,并把进一步优化装备结构,调整发展布局作为主要任务,落实了推进措施、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

  李廷栋:与农场合作,借助农垦系统的机械优势也是一条加快农机化的成功之路。几年来,我县通过与农垦九三分局开展“场县共建”,不仅打破了区域经济的壁垒,引进了现代农机技术,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农场利润,实现了互利双赢,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前农机作业领域已扩展到播种、机械中耕、航化灭草、收获、整地、产后加工等各种环节。

  ***呼唤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机化双向互动的有效途径

  ***建管结合,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代耕服务急待有组织的衔接

  ***快快建立新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课题三大农机驰骋黑土几多挑战待解

  郭晓华:要发挥农业机械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就必须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机械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问题,努力探索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机化双向互动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依托产业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有效途径。如以优质水稻、“双高”大豆、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基地或区域特色产业带为依托,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挥农机合作组织对土地集约经营的促进作用,也是一个成功经验。

  胡世英:农机合作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组建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哪种组织形式,都要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管结合,走政府投入、市场运作、资产折股、民间融资、招商引联等多元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机合作社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理顺农机管理体制,健全监督管理办法,使机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机化的受益者。

  李廷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机户为无机户的代耕服务主要是通过农民自己衔接。但从实践看,这种缺乏组织的作业方式,造成无机户作业难,有机户机械力量闲置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代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急待完善:一是乡村要加强农机作业生产的组织工作,大力推行“五统一”的生产组织办法;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发展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三是通过组织好农场机械跨区作业,盘活农场大型农业机械存量,满足农民的农机作业需求;四是通过项目带动,加强生产组织,把有机户和无机户联系起来。

  黄福清:近几年,我们高度重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农机推广站+镇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示范户”的示范推广体系、“市农机监理站+农机协会”和“支部+农机合作社”的农机管理体系、“镇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大户+农机户”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农机化进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是加快农机化的关键,尽快建立完善包括作业、推广、营销、维修、法律、培训、信息等诸多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省农机化进程中一道必答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