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5大新看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4:5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解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5大新看点

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卫星发射架 来源:中新社 田地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未来5年30多颗卫星将从这里升空

  “1分钟准备!”

  电缆摆杆离开箭体。

  “点火!”

  发控台操作手敏捷地按下“点火”按钮。

  刹那间,整个山谷如同山崩地裂一般,巨型火箭喷着桔红色的巨大火柱,穿过滚滚黄烟冲天而起。2005年4月12日,积蓄6年之后,中国再次将一颗外国卫星———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生产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此前的一次商业卫星发射,还得追溯到1998年12月。“长二丙”

火箭“一箭双星”,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不同轨道。此后,中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沉寂了6年。

  “商业卫星发射开始遭遇到‘寒流’,有以往几次发射失利的累积,也有国际封锁的原因。”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说。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卫星、火箭技术都在进步,大规模市场化后,运载火箭、卫星牵涉到的很多企业进入市场,“成本概念”使元器件生产处于一个躁动阶段。技术上的问题,加上元器件生产问题,造成好几种新火箭发射失败,如“长二捆”。李本琪称之为“成长的烦恼阶段”。

  蛰伏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没“闲”着。1997年,中央明令“提高发射成功率”,在大量查漏补缺的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试验高峰期。承担的任务由过去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发展到四种型号,任务周期由3个多月缩短到一个半月,有时双箭、双星测试交错进行。

  2003年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在中心具备发射高、中、低轨道卫星的能力,各种型号都打。6年的商业发射困局,正被彻底打破。未来5年,30多颗卫星将从这里升空。今年到明年,可能要打8颗卫星。”接受记者采访后,送妻子到成都治病的李本琪急着坐深夜的火车赶回基地,准备指挥即将进行的发射任务。

  筹备2007与“嫦娥”的约会

  全新解密西昌基地5大新看点

  月球探测,将是继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

  7月25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北京透露,我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预计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执行绕月飞行任务。

  孙来燕是在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上披露上述信息的。他说,中国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立项后,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工程的卫星、运载火箭、测控、地面应用和发射场等5大系统均取得重大进展。

  这意味着,举世瞩目的“嫦娥”工程的发射场已确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运载工具选择“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发射成功率极高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为筹备“嫦娥工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对发射场进行一系列设备设施改造。随着记者的采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五大新看点进入视野。

  为何没有1号发射塔

  远远眺望,两座钢铁大厦巍然矗立在峡谷尽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通往宇宙大门”的2号和3号发射塔。

  在中心采访,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2号和3号发射塔巍然屹立,却没有1号发射架。一打听,才知道个中缘由。当时,也就是国家在西昌布点时,还有一项“秘密计划”:在中心建立飞船发射工位,同时还精心挑选、培训了第一批宇航员。两项工作秘密进行,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航天发射工位论证后一直没建起来。

  如今,在离2号发射架2公里远处,当初意欲建航天发射工位的地方,为飞船发射准备的3个隧洞、5公里铁路线,仍搁置着。但梦想还在,1号位场坪依然保留在那里。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并确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发射,这就是“921工程”。之前,载人飞船完全可能从西昌起飞。西昌航天人始终怀揣着这个梦想。

  2号发射塔亚洲最高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竞争激烈,要跻身国际航天商务领域,需要大推力火箭,中国这时研制出了长征三号甲、乙。大推力需要新的发射工位,2号发射塔应运而生,发射用的第一颗火箭就是“长二捆”。

  “别小看它,这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发射塔。”发射测试站遥外测室副主任陈秉理指着2号塔说,它由一座高97米、重4500吨的活动勤务塔和高74米、重1040余吨的固定脐带塔以及三座175米高的避雷塔组成。塔上水、电、气、空调等设施完善,卫星工作区的环境超过了10万级净化的国际标准。同时,可以在两条巨大的火车轨道上平缓移动。

  1990年7月16日,中国首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就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

  “功勋塔”3号发射塔

  为适应“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发射场区3号架进行了大规模适应性改造。2003年12月的“探测一号”,2004年4月的“一箭双星”,都是用“长二丙”在3号塔成功发射。

  3号发射塔建于1978年,固定塔架高77米,塔上有11层可作180度水平旋转的工作平台。火箭、卫星从综合技术准备区转到发射场后,在这里完成起竖对接和垂直测试,并实施发射。

  22年前,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在3号发射塔上升空;16年前,中国第一颗商业外星也在3号发射塔上升空———从建成以来,3号发射塔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17颗国内外卫星,创造了3个“中国第一”,被航天人誉为“功勋塔”。

  重新修建的3号发射塔

  2004年底,国际航天市场,商业卫星、国内卫星发射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同时发射两颗卫星。这就意味着,要有2个发射架保证接踵而至的卫星。“长二丙”因为发射小型卫星,已不适应需要了,被移至另处进行发射。

  于是,3号发射塔被拆除重建。此前,3号塔只适应小推力火箭,而2号架始终都是大推力火箭发射。3号塔改建后,将和2号塔一起承担大推力火箭的发射。这个发射架在发射时,那个就该空着;发射完后,要立即展开近1个月的检修、恢复工作,这时候,另一个发射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过去的3号塔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20多年过去,其技术可靠性、适应性差了,只能发射1.5吨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改建后的3号塔高度比原来提高了10米,前后纵向宽度多出2.4米,同时塔架也往后退了2.4米,可发射的卫星扩大到了2.6吨以下。“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长征三号甲’运载能力的提高,起飞漂移量大。”李本琪说,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适应高密度发射任务。2、3号轮换,每年可打10颗左右。

  据了解,新的3号发射塔将于9月底完成主体结构,10月进入设备安装,明年初测试,3月投入使用。

  指挥控制中心搬进西昌城

  距离发射测试站6公里处,是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2004年,这个使用了21年,见证了30多次卫星发射成功与失败经历的“大脑”,因为新指控中心的建立而“下岗”。

  和它同时“下岗”的,还有当年比较先进的吊车直流调速技术、电缆传输等,取而代之的交流调速技术和光纤技术,将近距离监控变为远程监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毛万标告诉记者,新的指控中心整套技术是目前可选择的最可靠的技术。

  新的指控中心位于距发射场区60多公里的西昌城区,有4大变化:一是一流的投影技术;二是采用了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传感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三是安装了比较先进的指挥通讯设备;四是面积比原来扩大了2倍。

  2007→2012→2017 “嫦娥”芳踪

  据今年3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2005年12月29日,“嫦娥工程”已正式进入北京航天城的发射产品生产车间—————这意味着探月计划第一步决战期的开始,

  从这一天起,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出的所有航天零部件,在组装测试合格后将运往发射场,直接奔赴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

  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首次飞行。“嫦娥一号”先要被送入一个与地球同步的大椭圆轨道,然后星箭分离,接着卫星不断变轨加速,并自动调整朝向月球飞行的姿态,直接奔向月球,直至到达环月轨道,其间需要飞行100多个小时。整个旅行大约需要10天。在距月面200公里的圆轨道上,“嫦娥一号”将对月球进行三维影像、月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多项探测。

  与“神舟”飞船相比,“嫦娥一号”发射窗口的选取更为复杂。由于月球本身要围绕地球公转,经历漫长的飞行后,“嫦娥一号”既要准确到达预定探测月面的上空,又不能超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覆盖范围。

  “嫦娥工程”是一个无人探月计划,而发射“嫦娥一号”只是该计划“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据了解,将在探月计划中“落”和“回”阶段大展身手的无人月球车,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接受严格的测试。这个“嫦娥工程”中真正的“明星”,将在2012年前后露面。在月面软着陆后,它将对月表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分析,并把数据传回地面。2017年前后,月球车将再次登陆月面,这一次,它将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面,为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

  (张宏平 王云整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