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海峡两岸联手拯救艺术化石藏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0:07 中国西藏新闻网

  它,是忠诚的化身,对主人从一而终绝无二心;它,是勇猛的使者,与豹搏,与狼斗,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它就是有中华神犬之称的藏獒。在这个雄性气质与忠诚品质都同样稀缺的时代,藏獒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图腾。它有“东方神犬”之美誉,被我国民间称为“国犬”。世界许多大型犬均有藏獒的血统,故藏獒也有“大型猛犬鼻祖”之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这种犬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
位河南人为了藏獒的保护、繁衍和优化,20年来先后75次奔赴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阿坝、甘孜等州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中原藏獒研究中心,也发展成为全国起步最早、品质最好的藏獒繁育基地。他就是王占奎,中国第一个研究、保护藏獒的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藏獒之父”。8月12日,由他发起的一场名为“海峡两岸首届藏獒发展交流会”如期在巩义市宾馆举行,来自西藏、青海、台湾、北京、山东、河南的獒界巨头,齐聚藏獒的第二故乡——河南。他们高瞻远瞩,他们信心百倍,拯救藏獒,他们义无反顾。

  獒界英豪啸聚中原

  8月11日,秋老虎将燥热挥洒得淋漓尽致。然而这并未阻挡远方来客的脚步。巩义市昔日一个平静的山头上,在这天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拨拨远道而来的客人沿山路走进雄踞山头的“中原藏獒研究中心”。

  绿色掩映下的一片空地上,几只藏獒或卧或立,光溜溜的毛发披挂全身,乍看像一头头雄狮,不时发出阵阵低吼,瞪大眼睛虎视着围观的人群。

  人群中有一个身着白衣、体形纤瘦的身影里外忙碌着,一边迎接远来的客人,一边给围观者逐一介绍现场的藏獒。他就是本次会议的发起者、被誉为“中国藏獒之父”的王占奎。据河南省特种动物养殖协会会长胡新才介绍,本次“海峡两岸首届藏獒发展交流会”是由王占奎一人发起、一人召集、一人筹划、一人出资的。这次盛会邀请了海峡两岸数十位獒界英豪,齐聚河南,携手探讨藏獒事业如何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海峡两岸獒业携手共进牵线搭桥。

  满场感慨只为藏獒

  8月12日上午8时,“海峡两岸首届藏獒发展交流会”在巩义市宾馆二楼会议室如约举行。4个小时里,拉萨市原市长罗嘎,台湾义之初藏獒天堂吴信雄,青海省地震工程院院长宋权,河南省特协犬业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原藏獒研究中心主任王占奎以及北京、山东、沈阳的獒界人士,畅谈藏獒的前世今生。

  满头华发、精神矍铄、操一口流利汉语的拉萨市原市长罗嘎首先发言。他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族人,藏獒是我们藏族人的三宝之一,我在1988年曾在拉萨市三南地区举办过藏獒展示会,之所以这么重视,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离不开藏獒。“中原藏獒研究中心”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个体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藏獒虽然原产于青藏高原,但和河南却有着不解之缘。河南之所以被业界称为“藏獒的第二故乡”自有充分的理由。

  罗嘎说,目前藏獒在全国得到空前关注,而河南则走在全国的前列。西藏现有30多个藏獒养殖基地,而其中90%都是河南人在养育藏獒。

  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省就有人开始进行藏獒的饲养和繁育。现河南拥有藏獒的家庭不下1000户,而全国各地随后开展的藏獒饲养活动使用的种藏獒,绝大部分都从河南引入,为此业界将河南省称为“中国藏獒的第二故乡”。享有这样的美誉,王占奎和他的“中原藏獒研究中心”功不可没。

  艺术化石濒临灭绝

  剽悍、勇敢、忠诚、灵敏,用如此美好的字眼来形容藏獒并不为过。据罗嘎介绍,藏民习惯称之为“藏犬”、“天狗”等,它兼具观赏性与守护性。早先在西藏,藏獒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头人和活佛才能喂养。所以,它又被称为“活佛的坐骑”。如今,藏獒已成了牧民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常年生活在帐篷里的藏区牧民,藏獒是他们保家护园的得力助手,更是保护牛羊的神兵利器。

  有“西北藏獒王”之称、现任青海省地震工程院院长的宋权用“活的艺术品”来形容藏獒。宋权说,他在20年前就开始接触藏獒,那种天然的纯种藏獒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令人过目难忘,并久久牵挂于心。

  王占奎告诉记者,目前,特别优秀的纯种藏獒在全国不超过50只,全球范围来讲,也不会超过100只。藏獒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被流放到世界各地,有的在迁移过程中死去,有的因不适应环境死去。藏獒,这类活的艺术品,其数量的锐减已经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铁肩道义联手拯救

  “藏獒是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财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部分人为卖出天价去盲目选种和饲养,结果造成藏獒种类杂乱无章,纯种藏獒越来越少,濒临灭绝。我真心希望能再通过5~10年的共同努力,使藏獒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王占奎意味深长地说。

  “请大家不要把藏獒当成商品!”——这是台湾獒界领军人物吴信雄每到一个场合都要说的一句话。他亲手繁育的“獒尊”和“灵动”,曾轰动宝岛,引领着台湾藏獒产业的发展。

  “我小时候所见到的藏獒与现在的藏獒有很大区别,退化现象很严重。现在在西藏,只要有人能出高价,就会有一部分人出售优良品种的藏獒。”罗嘎说,这种现象令他很痛心,却无可奈何。不过他表示,河南对藏獒的重视令他非常高兴。

  宋权表示,青海是藏獒的一个重要输送地,目前青海在藏獒繁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但青海正在努力筹备青海省藏獒保护协会,目的就是为了把优良藏獒存留下来。其他与会嘉宾也纷纷呼吁——保护纯种藏獒,保护青藏高原上这古老的活化石!

  规矩方圆期待标准

  迄今为止,国内还未出台一套完整的关于藏獒品质评定的国家标准,这对藏獒资源的保护、整合、充实带来了无数障碍。比如内地人对藏獒的体形高大、毛色美观的追求更为强烈和严格,甚至大于对藏獒的气质禀赋、情感反应等方面特征的要求。与会一位代表提出,美国现在已经有了藏獒的品评标准,而作为藏獒原产地的中国却一直没有品评标准,这对整个藏獒界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吴信雄说,中国物种繁多,在不同的地区,孕育的藏獒都有一定的差异,有人看毛色,有人看形态,什么样的藏獒才最接近原始形态?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藏獒业仍会盲目发展,甚至于更杂乱无章。他建议大家应团结一致,共同取得中国藏獒的定型标准。与会人员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他与藏獒的不了情“中国藏獒之父”王占奎印象

  他是一位普通的河南老人,61岁。为了藏獒的保护、繁衍和优化,20多年来他先后70余次奔赴青藏高原。他的“中原藏獒研究中心”,也发展成为全国起步最早、品质最好的藏獒繁育基地。他就是现任河南省特协犬业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原藏獒研究中心主任王占奎,中国第一个研究、保护藏獒的人,被藏獒界亲切地称为“中国藏獒之父”。虽同行提醒网上有很多关于王占奎的资料,但记者决意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位传奇的老人。

  瘦小的身板,戴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语速甚快。说到如何与藏獒结下不解之缘时,王老笑了。20多年前,他从台湾朋友那里看到一本名为《来自喜马拉雅山的稀世国宝——西藏神獒》,里面介绍了藏獒,并附录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这绝对是一见钟情,我立马被藏獒吸引了”。于是,几个月后,王占奎踏上了远赴青藏高原寻找纯种藏獒的艰难历程。

  寻找藏獒的路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高原反复无常的气候和无法预知的困难,都没能让他退却,他说:“为了藏獒,我差点把命都搭上!”当看到寻找中的藏獒时,他用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万里迢迢地把这些宝贝运送到河南。“最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两块钱,那个时候我宁愿挨饿,也不能委屈了藏獒。”很快,藏区牧民都知道了河南这个对藏獒近乎痴迷的“老王”。

  1999年,王占奎自费在家乡巩义市召开了首届中国藏獒研讨会,全国10余个省市的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引起极大反响。为唤起更多人的热爱藏獒之心,王占奎经常穿梭于北京、山东、沈阳等地讲学,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藏獒,保护藏獒。

  为了藏獒,王占奎远离了都市霓虹,远离了尘世喧嚣,住在清幽幽的山上,在一幢普通的房子里,用心去守护着他的挚爱——藏獒。

  “做了这么久,累吗?想过放弃吗?”记者看着这个瘦弱的老人,不禁发问。

  “累!不是一般的累!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我不会回头。”王老坚定地说。

  众人眼中的王占奎

  翟彩虹(王占奎的助手):我和他原来不在一个单位,后来因为热爱藏獒而走到一起,但当时没有想到把藏獒当成产业来做。一起进藏一起为藏獒忙活,很幸福。我和老王曾立下誓言,任何人都可以不再养藏獒,但我俩一定会做下去。我们要用一生去关注藏獒。

  吴信雄(台湾藏獒界领军人物):王老师培育了藏獒的头版(指头脸),那是世界级的。我作为一个藏獒的爱好者,第一感谢,第二佩服。世界各地的藏獒我都见过,我到过荷兰、英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中原藏獒研究中心”的藏獒是相当出色的。

  罗嘎(拉萨市原市长):我深深地被王老对藏獒的热爱所感动,他为了藏獒事业的发展付出很多,一个河南人能这样关注藏区产物非常不易。他为全中国的獒界做了一个好榜样。

  尤文法(北京西藏文化传播俱乐部主席):我专门为王老写了一幅字画,“谁是獒界真英雄,豫中獒父占奎兄……”王老为人宽容之心,对藏獒的热爱令人感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