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13:35 海峡网-厦门晚报

  明日上午10时,正在华侨博物院举行“历史的天空——中国老报纸大型收藏展”上,本报编辑记者萧春雷、徐苹、刘翔黄橙(合著人)、刘凉军将进行现场签名售书。届时所得书款将全部用于筹建厦门抗战死难者纪念建筑。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人物名片

  萧春雷,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十步、围石等,福建泰宁人,1964年出生。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艺评及其他。现为厦门晚报编辑。

  关于写作

  文字是我的触须

  有两种作家,一种像园丁,每天伺弄早已滚瓜烂熟的几种花草,乐趣无穷;另一种像旅行家,只有遥远而陌生的事物才能激动他们。我觉得自己属于后一种。文字是我的触须,用于探究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例如,我想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我们身边这些动植物的,于是写了本《文化生灵》;我想知道东西方文明对于我们这具躯体的态度,于是写了本《我们住在皮肤里》;我想彻底了解我的生活之地,就去研读地方文史资料,写了本《风水林》;惠安女的奇特习俗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释,于是我去写《嫁给大海的女人》。熟悉的事物不会引起我的兴趣,例如我不会想去写本文学史,然而却曾经动过写书法史、疾病史、作物史的念头。我是因好奇而写作的。

  签售作品简介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该书副标题叫“武夷古民居的记忆”,写我老家闽北一带的古民居建筑。2002年春,我和摄影家曲利明一道,深入闽北乡村,四处寻访。我看到许多古建筑已经衰朽不堪,正在毁坏。我拿起相机拍照,我感到,似乎是在为它们留下遗像;我拿起笔描述它们,似乎是在追忆。

  对我来说,一幢老房子就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能够感人至深。有时,一片黎黑的屋顶,覆盖过一个家族十几代人的生活。世代如流水,屋宇犹存,人类的气息浸透了每一块木板,每一片屋瓦。

  《烟路历程》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一本人类与烟草的奇特关系的书。既然烟草有毒,为什么人类会如此迷恋这样一种危险的物质?这里面呈现的人性矛盾让我诧异。在我更深入探讨之后,发现我们日常关于烟草的常识充满似是而非的谬误。平淡的书名下面,隐藏了颠覆性的力量。

  烟草与人类纠缠不休的近500年,是人类文明大放异彩的500年。许多伟大的吸烟者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肯定烟草赋予了他们创造的灵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证词?人类为什么禁止烟草?这是一项能够实现的目标吗?

  附:个人著作

  ●诗集《时光之砂》(1997年,作家出版社)

  ●随笔集《文化生灵》(200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随笔集《我们住在皮肤里》

  (200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随笔集《我们住在皮肤里》

  (2004,台湾三言社繁体字版)

  ●随笔集《我们住在皮肤里》

  (2006,韩国Prunsoop出版社韩文版)

  ●文化散文《阳光下的雕花门楼》

  (2002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文史随笔《风水林》(2003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文化散文《嫁给大海的女人》

  (2003,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文化散文《烟路历程》

  (2004,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人物名片

  须一瓜,本名徐苹。2001年起,陆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作家》、《上海文学》、《钟山》、《中国作家》、《小说界》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多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新华文摘》等选载,获2003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著有小说集《淡绿色月亮》、《你是我公元前的熟人》、《蛇宫》等小说集。

  关于写作瓜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激励

  须一瓜在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的获奖演说

  我现在所获得的奖项,是个令人兴奋的奖项,但又是个危险、任重道远的奖项。其他奖项,在我看来,更像是质检认证章,而这个奖项,只是一个预告。预告的危险性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当这个奖项从天而降时,难以忽略的压力感也从天而降。别的获得者,永远不会有辜负的担忧和焦虑,得了也就结了,而这个“最具潜力新人奖”,在我看来,可能,每年这个时候,都将是我该自我盘点或清算一下的时候——我会不会从此就失去了一种写作的自由自在?

  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不再写小说。这其中,原因很多,对语言艺术的信任的退潮感,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当时,我渐渐为音乐所吸引——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像音乐这样穿透万物,唤醒我们?还有什么力量能闪电般地让我们看见,生命中蕴含着神的意志?我相信音乐就是神灵对尘世间的芸芸众生的我们打出的手势。斯特拉文斯基就深信,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一种超越我们想像力的存在,这种存在包容一切,渗透进世人生命的每一个缝隙,我们不知不觉沉浸在这种存在里。那么,谁能把我们唤醒,除了大自然的天籁,只有艺术才具有这个力量。我一度认为、现在依然倾向,音乐可能是最强有力的。它刷新了你眼里的这个世界,在其中,我们不知不觉重新感觉和评估着一切。当马勒、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在深夜的你一个人的空间穿行时,你就明白那个神秘的存在是什么。有时一段音乐,就让你心灵激荡地记住了一个无名的音乐家。他们简直就是背负着神的使命来到人间。我只是个普通的欣赏者,并没有专业的耳朵,但是,它却能把我领走。

  这两三年我重新开始恢复写作,实际上有些作品就是被某段音乐带进去的——那是我自己也解释不清的、但一定是同质的东西,它唤醒我并帮助我渗透。尽管如此,我对我自己的文字,还是怀有无法克制的谦卑。这个奖项,是我这辈子遭遇过的最大激励。但即使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也不敢肯定我将不负众望,我只能说我要更加勤勉一点,就像套上缰绳的马,我要尽力在道上走好。

  签售作品简介

  《蛇宫》,2005年1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须一瓜近年的主要作品,包括《地瓜一样的大海》《海瓜子 薄壳儿的海瓜子》《怎么种好香蕉》《蛇宫》《我的索菲娅公主号》《淡绿色的月亮》《04:22分谁打出了电话?》《肝病嫌疑人》《求证:我和我奶奶用同一种血》《尾条记者》等中短篇小说。

  须一瓜的小说是2003年度最为生动的文学景观之一,她的作品清晰地为我们描绘了她复杂的写作面影,并由此展现出她灿烂的未来。她的写作如同破译生活真相,当饰物一层层揭开,生活的尴尬图景就逐渐显形,在她的逼视下,人生的困境和伤痛已经无处藏身,须一瓜把写作还原成了追问的艺术,但同时又告诉我们,生活是禁不起追问的。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人物名片

  刘翔,笔名小牛,1985年作品《不闻书外事》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摄影漫画大赛”奖,自此走上了漫画创作道路。主要作品有《太太语录》、《老公自白》等,已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幅。曾获全国新闻漫画作品年赛金奖、银奖、嘉兴国际漫画大赛银奖、中国新闻奖等。共获各种奖项近百次,近五年来获全国新闻奖7次,福建新闻奖33次,其中一等奖5次。并入选《中国漫画大展》、《中国当代漫画精品展》等,多次担任省级全国漫画奖的评委。现为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关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务正业”是刘翔的人生轨迹,亦是他漫画生涯的写照。小时候父母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所以画画对他来说一直是“地下活动”。几十年来,中间虽然经历了许多,职业从领导秘书、机关干部到大学教师、媒体人,从法学界混到政界、学界、新闻界,最后手上拿的仍是小时候最爱拿的那支画画的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他身上验证了,职业与自己的爱好合二为一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每每刘翔都幸福得无话可说了。

  但套用一句时髦话:“痛并快乐着!”画漫画对刘翔来说就是这感觉,想必画过漫画的人都同意这个说法。也许是才疏学浅、江郎才尽,构思漫画时总想多借几个脑袋使,一个脑瓜不够用,“呆若木鸡”、“五官错位”等创作综合症时常在他身上发作。好在“阵痛”之后拿出来的产品,往往让人乐趣无穷,所以也就这么一直“痛并快乐着”下去。

  刘翔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朋友黄橙,在他的感召下,刘翔也成了一个类似“假球迷”的“假旅游爱好者”,加上又在北京安了一个家,不得不飞南跨北,常做“空中飞人”,这种“游牧生活”于刘翔的创作益处多多,不说是开阔眼界也算是让大脑常换新气,这对于靠拍脑袋谋活计的人来说,其好处是罐装氧气瓶所不能替代的。这不,在这种大脑的不断换气中,刘翔和这位旅行家仁兄先是各干各的,最后合伙组装成产品,在飞来飞去中诞生了《太太语录》、《老公自白》等漫画系列图书,第一版基本上卖光了,出书不仅没有掏腰包,还赚了不少机票钱,算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签售作品简介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一个女人的妙语连珠,让平淡的日子波澜起伏;两个男人的图文绝配,让诙谐的音符四处飘荡。上面的话很好地概括了《太太语录》的精髓。“太太语录”曾以专栏形式在晚报副刊版连载,后结集成册,于2003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太太语录》是黄橙的短文和刘翔的漫画相配的作品,是生活情趣小品,有情而又有趣,从艺术形象到对话,都有幽默动人的魅力,每幅都独立成章。《太太语录》里漫画的艺术构思奇巧,画面人物刻画精到,一丝不苟,很是难得。

  

本报作家明日“老报展”上签名售书(图)

  人物名片

  高渔,晚报编辑,本名刘凉军,曾用笔名刘禹洲。著有大量体育文艺随笔,中篇小说《高手外传》入选厦门市十年优秀文学作品选,新作《锁侠》被评论界称为“新时代武侠的一种方向”。

  关于写作

  我为什么写开锁

  锁是沉默而内涵丰富的物什,像一种人。它以守护、对抗的姿态出现,充满了戏剧性。围绕着锁,一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想到了,就把它写出来。这是我最初的想法,没想到繁衍开去,竟成一部长篇。

  出书之前,曾拿到网上连载。很多网友猜测我是个开锁高手,还有人认真地要拜我为师。对此,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在下连自家抽屉上的小锁也不会开,真是愧对大家了。

  一位锁具行业的行家评论得好:开锁,那是超越想象的事情。为了写出超越想象的文字,文科出身的我在写作储备期啃下了很多以前根本不会去看一眼的专业书:锁、模具、技术工种等等。对于尝试写小说的人来说,通过这种方式丰富自己,是巨大的快乐。

  而更大的快乐,是可以通过写作,让你的想象飞翔。我是个经历平凡的人,写小说让我体验到庸碌生活无法给予的东西,尤其是写像《锁侠》这样纯属虚构的故事。

  还有一些读者猜测我写的是哪个城市的事,很多人猜是厦门。我想在此做个说明:尽管书中一些景致风物的描写免不了受我所生活之地的影响,但这个书中的城市并非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有的朋友说这本书可以归入武侠,我同意。武侠乃是成人的童话,童话则是高度提纯概括的东西。所以,这个城市并不存在,它是一种象征,像童话里的狼。我热爱我所生活的这座温馨的城市,城市的温馨和财物的安全一样,都需要锁的守护。这就是这个童话的一点现实意义吧。

  签售作品简介

  长篇都市动作小说《锁侠》,是国内外首部对锁有精微研究和描写的小说。以雷蒙为首的恐怖组织在对城市实施精神控制的过程中,遇上以锁侠张全为首的侠义人士的阻击。在这场交锋中,锁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

  关于锁的历史文化的对话和故事,对开锁过程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高手“斗锁”的精彩场面,利用符号学、宗教学等知识破解锁具的推理过程……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此外,大量的动作场面、近年来经媒体揭露的反腐大案,以及对瑜珈术佛教炒茶等文化领域的精深描写,颇具可读性。

  该书今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华商报》、《新闻晨报》等国内十余家媒体连载刊出,并在北京文艺台等多家广播电台进行连播,由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即将由紫禁城影业投拍。(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