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席评论:央行拧紧资金阀门 顺势而行方为上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15:56 金羊网-羊城晚报

  □伊歌

  这是一次预期之中的加息,甚至可能是一次迟到的加息。

  早在一个多月前,当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坊间就盛传央行加息,以至于股市掀起一阵波澜。这一个多月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不是谈论应否加息,而是直指加息“
势在必行”、“如箭在弦”、“刻不容缓”……

  昨晚,中央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可以说,央行加息符合市场预期,只是加息的时机选择未如市场预料。

  加息在所难免,是宏观经济使然。诚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无论你是一国的政要,还是中央银行,不管你是谁,都不可能左右宏观经济的大势,你惟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宏观经济的大势,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对政府来说,宏观调控就是保持总需求和总共给的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这一次加息,其实早有征兆。上一次加息在4月28日,只加了贷款利率,其后经济仍高速运行,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更是“热辣辣”———GDP的增长速度达10.9%,且第二季度的速度比第一季度还快,银行上半年就投放了全年贷款额度的8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坦言:“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紧接着,央行在35天内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吸走银行体系内资金约3000亿元。

  中央银行是控制货币供给的总阀门,在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块牌子:“钱从这里滚出来”,形象地说明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作用。经济过冷,央行拧开阀门,鼓励投资消费;经济太热,央行拧紧阀门,抑制投资消费。在央行各种“拧”的工具(货币政策)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都是“狠招”,一招不够,再来一招也就顺理成章。

  不过,经济学中有所谓“货币中性规律”:短期来说,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确实有严重影响,如“阀门”太松导致“银行水浸”,会引发通货膨胀;但长期而言,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有实质影响———如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总量、利息或汇率来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那经济发展就太容易了。

  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来自改革与制度变迁,而不是货币政策。因此,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真正意义是适应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可以说是被动满足实体经济变化的需要。换言之,加息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加息不行,加了息还不够。为什么会产生经济过热,还得找找体制的原因对症下药,如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政绩考核导致盲目建设;又如政府的公共品投入不足,老百姓只愿存钱不肯花钱,等等。

  央行加息是顺势而行,改革也得顺势而行。(相关报道详见今日本报头版)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