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温州平阳的一道雷电把4个躲在亭子里的避雨人打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3:12 都市快报

  这是发生在温州平阳县钱仓镇山垟村的一出悲剧。8月18日早上7点,这里突然下起雨并伴有电闪雷鸣。5个人赶着回家,跑到路边的一个亭子里躲雨。结果,一个响雷击中亭子,亭内4人死亡,1人受伤。

  “早上7点50分左右,村里的人告诉我说亭子里有4个人被雷击中了,我跑来一看,一名中年妇女躺在亭子外面的水泥路上,在不断抽搐。报料人苏先生说,警方和平阳县长庚
医院的医生赶到现场后,确定亭内4人已身亡,而此时亭外的那名中年妇女开始苏醒,但思维有些模糊。

  事发地点在山垟村的直浃河渡亭,亭子前20米就是河渡口。亭子有10平方米大小,由石块和钢筋水泥板砌成。

  为什么躲在亭子里,还会被雷击?据当时去过现场的专家介绍,亭子顶部有一根裸露的钢筋。雷电交加时,这根钢筋接上电流,将电流导进了亭子。在亭子内避雨的几个人都是赤脚的,挨着墙壁,强电流通过亭子后,再通过人体,致使亭内人触电身亡。

  省防雷中心副主任张卫斌说,这几天,我省常山、洞头、诸暨等地接连发生雷灾。而雷击事故频发,与近期天气复杂密不可分。

  都是对流云团惹的祸

  省气象局专家介绍,雷电是空中对流云团发生的云与天、云与云和云与地之间的放电现象,瞬间放电电压可高达上亿伏,冲击电流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

  自上周三起,一股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我省,而冷暖空气一交汇,很容易“打架”,造成刮风、下雨又打雷。气象上称之为强对流天气。今后几天,我省还将有雷雨天气。

  打雷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雷在天空中横闪着,“轰隆隆”地响,这属于高空雷;另一种就是雷“咔啦啦”打到地面上,就属于落地雷。相比而言,落地雷破坏力远远大于高空雷。

  但是由于雷电速度极快,往往容不得你分辨哪种雷。这里有个识别雷电来临的简单方法:当积雨云开始堆积并且变黑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碰到这种情况,你要尽早避之。

  [提醒]

  一、打雷时避开潮湿高杆物

  (8月16日下午2时左右,常山县天马镇下圩村一47岁男子在田里干活。天空突然雷声隆隆,下起了雷阵雨。他为了躲雨就跑到附近胡柚树下,结果当场被雷劈死在胡柚树底下。)

  该男子在被雷击中时,就是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平地上,他选择在高杆物———胡柚树下避雨,结果雷电通常选择野外的高处物体导电落地。因此,野外的高处和山坡、河边及潮湿的稻田,都是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避雷雨时必须避开树木、电线杆、草堆、山岗、小丘、屋檐下及江河边,可选择地势低的房屋及干燥地方避雨,在露天下,应蹲在离开孤立大树的高度的两倍距离之处。不要在水边、洼地等停留,要迅速到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雨,山区找不到房子可在山岩下和山洞中避雨。

  如果你打伞在雨中行走,应立即收伞寻找地方避雷雨。

  二、汽车是不错的避雷场所

  当你开车在路上遇到雷电时,最好不要下车避雷。

  因为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它的着地轮胎都是绝缘体,不会导电,你可以在闪电时安心躲在汽车里。

  三、远离金属物体

  (8月17日,洞头县三名游客在仙叠岩景区揽涛亭内避雨时被雷电击中,其中一名游客死亡,另有两名游客受伤。

  打雷时,洞头那名游客佩戴的项链、金戒指和胸前衣裳上的金属饰物均被烧黑,说明金属引导雷电。)

  气象专家提醒,雷雨天在室外活动最好不要接触金属物体,远离铁轨、长金属栏杆;也不要拿着(身上带有)金属物品(锄头、铁锨等)在雷雨中停留。家庭晾衣服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和防雷引下线(断接卡)上,以防铁丝引雷。

  四、雷雨天不要光脚行走

  雷雨天光脚行走也很危险,像平阳县钱仓镇山垟村雷击事件,就是因亭子顶部有一根裸露的钢筋。雷电交加时,这根钢筋接上电流,将电流导进了亭子,而要命的是躲雨人都是赤脚的,挨着墙壁,强电流通过亭子后,再通过人体,致使亭内人触电身亡。

  五、如何自救

  雷雨天,万一周围无处躲藏,你已感觉到头发竖立或皮肤疼痛、肌肉发抖等触电一样感觉时,说明有即将被雷电击中的可能。

  此时,你如果是站立姿势,应立即蹲下来,双手触地或卧倒在地,这样,一旦你遭遇电击,电荷会通过手臂的最短途径,直接传给地面,而不会袭击你的躯体,使你免于心脏衰竭或者窒息。

  当你发现雷击伤者时,应立即将受伤者转移到安全处。如果伤者有心跳、呼吸,应用干净布包好被烧伤或烧焦的伤口送医院;如果伤者无心跳、呼吸,则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立即拳击胸前区1次,接着迅速行胸外心脏按压,直到医务人员赶到为止。(记者陈文龙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