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民忧心广州话存亡 专家力挺粤语大声疾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15: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市民:无路学广州话忧心粤语存亡

  ■专家:方言是民间社会最后栖居地

  ■社科界:勿等遭遇“上海现象”才醒悟

  本报讯记者邓琼、实习生于照报道:粤语会成为广州与国际化大都市接轨的障碍吗?粤语广播电视节目应该被普通话所取代吗?———昨天,来自中山大学的杨小彦博士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民间文化讲坛”上“力挺”粤语,大声疾呼:“方言是民间社会最后的栖居地”,引起市民的强烈共鸣。

  杨小彦博士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本地完成全部受教育过程,曾移居海外,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座生养自己的城市工作。他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统一的书面语“官话”与丰富的各地方言一直和谐共存,前者保证了文明通过文献延而有序,后者承载了各地美食、美服等地方文化特质,维护方言的多样性和国家、民族的整体认同毫不矛盾,反而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志。

  杨小彦特别不理解国家广电总局为何对方言节目加以压制,他觉得,方言使生活多元化,不能用普通话霸权去简单扼杀。如今很多城市迅速同质化,如果方言也被统一管制,那每个城市只会更没有特色。粤语作为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汉语元素的一种方言,在海外华人圈中又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应成为广州与国际化大都市接轨的障碍。广州只有充分确立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地位,保证了差异性才会更有魅力。

  对方言存亡问题,本报曾多次报道并引发强烈反响。昨天,自发前来听杨博士讲座的市民表达了对粤语存亡的强烈担忧:“现在广州的公务员、传媒行业中外地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听到的地道粤语越来越少了,会不会影响到粤语文化的和谐生长?”“新移民家庭中,只要父母中有一方是外地人,孩子就会以普通话作为母语”“就算父母双方都说粤语,孩子的粤语也越来越不规范、不地道,动不动就是什么‘几啦’(意即‘还算可以啦’)”“人家上海人有《长恨歌》等地道反映上海地方文化的文学作品,广州却一直没有这样的代表作”“想学标准的广州话,如今的公共传播系统里却没有合适的途径让人学习”……

  到场的还有一些广州社科界人士,对市民的热情表示惊喜。他们说,上海如今已遇到年轻一代不爱讲方言的问题,前些时候正在提倡年轻人使用上海话,粤语不要等到到了这样的地步才有所意识。香港的粤语、英语并存的双语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地方文化,广州也不妨用粤语、普通话的“双语思维”来找到自身的发展之道。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