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的贵州蜡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1:56 新华网 | |||||||||
![]() ![]() 贵州蜡染 管郁达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资料中我们知道,蜡染这种古老的传统印花防染工艺在贵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
继往开来,“从传统中创新”,一直是现代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拥有丰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资源的贵州当代艺术家来说,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当代艺术潮流和信息洪流飞速流转的当代社会,除了要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之外,还要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认真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艺术创造生命。在天下一家、文化多元的现代化潮流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特点,又有时代精神和个人独创性的现代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作为一个当代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中汲取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生命“自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在全省各地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一向被文人文化视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贵州民间蜡染,逐渐从山川、河谷、坝子走向市场,进入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庸俗化、商品化的危机也困扰和阻碍了蜡染作为一门高品味的、独立的艺术样式的发展。对此贵州艺术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富于成果的探索和实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贵州省学习民族民间美术美展”,可以看作是这一探索的最初硕果。其中,马正荣、刘雍等人从学术角度对贵州民族民间蜡染进行了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些建设性的基础工作,为贵州民间蜡染的搜集、保存和推陈出新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原始素材和资料。其后,陈宁康、傅木兰、蒲国昌、周世英、陈大庆、刘雍等艺术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对贵州民间蜡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全方位研究,并站在现代文化的高度,广泛汲收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把贵州蜡染的艺术创作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陈宁康、傅木兰、蒲国昌、周世英等艺术家的努力,贵州蜡染的文化品格在今天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质变:逐渐摆脱了小巧的工艺玩物属性和商业化、庸俗化的侵蚀,并作为一门独立的、高品味的现代艺术样式进入了当代文化的视野,从民间的、实用性很强的工艺层次,上升到个体的、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层次,真正成为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大景观的艺术。 贵州民间蜡染走向现代的嬗变,既是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的结果,也是具有强大内在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艺术求存图变、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它表明,在多元的东西方文化的观照碰撞下,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生命沃土,探索现代蜡染的表现形式,从传统中开出现代新义,仍是包括贵州蜡染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性重建的可行之路。贵州蜡染从民间走向现代的启示意义在于:不仅使濒临消亡的古老织染印花工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为消解西方文化中心咄咄逼人的话语霸权入侵提供了一种不失为有效的文化策略。 在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创作群体中,贵州师大蜡染艺术研究所的陈宁康、傅木兰夫妇是两位学者文化型的艺术家,他们早年曾进入上海美专研习绘画艺术,师从刘海粟大师,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积累了丰厚的学养。20世纪50年代、陈宁康、傅木兰由沪入黔后,扎根贵州乡土,广泛汲收学习贵州民间艺术,潜心于贵州蜡染工艺的现代性创造。他们的蜡染艺术作品,题材丰富多彩,品格高雅,文化内蕴深厚,将贵州少数民族传说史诗、崖画石刻、汉画像砖技法,熔为一炉,并对传统民间蜡染工艺技术,如浸染、材质、颜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发明,极大地丰富了蜡染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刺绣、编织、壁挂、书法等艺术表现形式与蜡染进行了巧妙的组合、拼装,改变了传统民间蜡染的单调格局,大大拓展了蜡染艺术的视觉张力,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刘海粟大师评价其“古拙野逸”,“烂漫若儿童画,诗味中含,一以当十……”,道出了陈宁康、傅木兰蜡染艺术中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贵州山川灵气的浸润。 相形之下,贵州艺专蒲国昌的蜡染艺术作品,虽然也注重对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但却更为强调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张扬和自由创造的率意挥洒。蒲国昌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艺术家,他对包括民间蜡染在内的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源于一个现代艺术家真挚的内心需要。所以蜡染艺术创作仅是他艺术创造活动的一次“平移”。在蒲国昌的蜡染艺术作品中,无论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符号,鲜明亮丽的色彩,还是那些刻意保留的冰纹效果,都不仅作为一种单纯化的语言表现形式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独特的符号语言包含着艺术家对宇宙、自然、生命的敬畏和体悟。在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家中,蒲国昌以创作大型蜡染壁挂而著称。他的大型蜡染壁挂《天演图》高2米,长近6米,风神飘逸,气象恢宏,是贵州当代蜡染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1991年在中央美院展出时曾得到美术界行家的普遍赞誉。 对生活以及生活在贵州山地的山民们日常生活方式本身的关注,和由此生发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民间艺术由衷的赞美之情,是贵州艺专周世英的蜡染艺术作品中最为感人的特质。在周世英的蜡染艺术创作中,人民性、人情美、自然美和乡土之爱,并不是商业广告上廉价照片复印,也不是文艺理论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与山地、河谷、歌节、乡场相联系的活生生的现实感受。周世英的蜡染艺术风格朴实、平易、亲切、浓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贵州山民的人情美、自然美,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欢乐勃发的乐观气氛和醉人心脾的牧歌柔情,有一种真诚、质朴、不事喧嚣的美,而在形式上讲究符号组合的现代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多重复合印象。 在贵州艺专从教的青年蜡染艺术家陈大庆,可能是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创作群体中最年轻的一员。作为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陈大庆更多地接受了以西方现代艺术为主的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他的创作与图案造型装饰纹样为中心的传统民间蜡染艺术样式保持着相当的距离。陈大庆近年来创作的蜡染艺术作品,一反贵州当代蜡染创作中的风俗风情性表现题材,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直接切入了当代城市生活、影像文化的印象,追求平面上的深度,抽象构成意味和构成各要素,如色彩、点线、块面的纯视觉效应,在印染制作的理性化、程序化设计控制中体会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手工蜡染创作的作业快感。从这个意义说,陈大庆的蜡染艺术探索是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创作中最具前卫色彩和实验性的。他的努力代表了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创作关注时下文化现状的倾向。其创作的势头,正在显露出突变的契机,至于能否代表贵州当代蜡染艺术创作的新阶段,还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