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期关注:热浪再袭防中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2:34 金羊网-新快报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南

  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有“火炉”之称的重庆,近日最高气温高达44.5℃,破53年纪录,因高温而中暑的市民人数上升迅猛,8月14日全市发生中暑的病人达到6000人,15日全市中暑病人多达1.4万
人。

  而广州的气温随着台风的平息也迎来新一轮“热潮”,气温日益飙升,连续多日挂高温预警信号。广州气象中心还发布了“极易”中暑指数,提醒市民“气温极高,且连日气温居高不下,热浪滚滚,极易中暑,注意防暑降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南说,持续的高温让人感觉燥热,办公室一族还可以开启空调来降低温度。可是对建筑工人、交警、炉前工等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来讲,中暑是随时可以发生事情。中暑可轻可重,严重的时候可以危及生命,尤其是长期户外工作的人员,应避免在正午到下午3点气温最高的时候在烈日下暴晒,并应多饮水以消暑。

  中暑危险因素1:高温、闷热

  刘南主任介绍,中暑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导致人容易中暑最危险的环境就是高温和通风不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很容易出现头晕、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四肢无力等先兆中暑的表现,有很多人对自己这种轻度中暑并不知情,不知不觉中暑越来越严重。此时如果不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人就会继续发热,出现大量出汗、四肢湿冷、脉搏加快等表现。当出现重度中暑时,人会出现高热,面红耳赤,皮肤有灼烧感,更严重的是无汗可出。

  

本期关注:热浪再袭防中暑

  图/新华社

  中暑危险因素2:高温下不出汗

  天气热,人自然出汗,但是热过了头,人体不排汗就麻烦了。刘南主任解释说,人体的热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陈代谢时产生的热量,二就是来自太阳、火炉等热源的热量,当中暑开始的时候,人体机能会自主地出汗以散热、降温,使产热与散热平衡,而如果体内温度升高过快,导致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时,人体就无法正常排汗来降温了。如果发现不出汗,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并补充淡盐水、饮料。

  中暑危险因素3:睡眠不足、疲劳

  睡眠不足、疲劳也是中暑的重要原因。刘南主任说,医院曾接诊一例中暑患者,当时他已经高烧40℃,发生休克。家属说他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很好地休息,在高架桥上浇铸水泥,中午的时候他说身体发烫,很难受,没过多久就晕倒了,等送到医院已经神志不清了。

  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再加上睡眠不足,人体疲劳,身体抵抗力差,自然容易中暑。像这位患者发生重度中暑,病情是相当危险,可危及生命。对中暑者,应立即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或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对重症病人首要措施是降温:用冰水、井水或酒精擦洗全身;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将全身(头部除外)浸在4℃水中,使其体温回降,并送医院急救。

  特别提示

  在高温天气下,不适宜逛街,若一定要出门,应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并采取降温措施,如喝冰凉饮料、打遮阳伞等。老年人晨练时注意选择通风凉爽的地点,并适量饮水以及时补充体内水分。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出汗较多时可适量喝些淡盐水,弥补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需要提醒的是,有调查显示,中暑者中有约30%是在室内等处于安静状态的时候中暑的。在安静状态下中暑者中又有40%以上是年逾七旬的老人。所以老年人的房间一定要保持通风,避免闷热而中暑。

  

本期关注:热浪再袭防中暑

  ■相关链接:日射病 热射病

  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露天作业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应采取紧急处理。

  急救措施:

  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2.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澡盆中用凉水浸泡身体,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

  3.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其呼吸道畅通。

  与日射病相近似的还有一种热射病。这是由在炎热的天气作业或旅游,由于持续闷热,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发散,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患者出现高热、皮肤干热无汗、口干、头痛甚至昏睡、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症状,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日前,南京便有一人死于热射病。日射病与热射病二者的原因有些差别,但急救措施相同。(月月)

  (子琦/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