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合肥织就社会“和谐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2:58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保障、工作、福利是人生存和幸福的根本,也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必备。市总工会和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重点工程管理局,在劳动保障再就业、城市低保和农民工工资拖欠方面各自创造出合肥模式,用合肥人特有的智慧编织了一张完善的社会“和谐网”。

  ·5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

  市劳动保障局在做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和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模式,创造出开发社区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百帮创业基地、托底安置“4050”人员、拆违新建“再就业一条街”、探索创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一系列新举措。

  新举措带来实际成果。“十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全市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7.8万人中,实现再就业的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8%,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内。创新模式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2004年合肥市首次荣获国家“再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合肥模式”全国推广

  “我和合肥国杰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打工的这两年,每年的工资都能按时拿到手。”来自六安市的木工吴孝才说,现在他们村里的外出打工人员,大部分通过村委会的介绍和劳务公司签订了合同,“再也不怕拖欠工资”。

  一年多以来,全国上下都在重视农民工工资的清欠问题。智慧的合肥人抢占先机,清欠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民工工资基本实现零拖欠。为从源头堵住新拖欠的发生,市建管局(现市重点工程管理局)规定,建筑总承包企业必须与有资质的劳务企业签订合同,劳务企业必须与民工签订劳务用工合同,规范了建筑业劳务分包交易过程。这一政策为解决拖欠工资这一全国性顽症找到了良方,国家建设部把其誉为“合肥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为弱势群体构筑保障线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有对弱势群体关注的机制。2001~2005年,市民政局共为468.3万人次的低保人员提供2.6亿元资金保障,在企业改制、社会转型中,真正发挥了“缓冲器”和“社会调节”的作用。

  作为职工和困难群体的“娘家”,市总工会2003年建立了合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至今已实施困难救助3980人次,支付救助款200.08万元;开设了维权专窗、农民工帮扶窗口、拆违救助窗口;开展“送温暖,助学子”行动,解决特困职工子女上学难;与困难群众结对子,为困难职工购置“家庭小药箱”。5年来,市总工会为58865户居民送去1468.32万元;其间,资助1860名贫困学子189.2万元,仅今年就向贫困学子资助资金100万元,560名贫困学子因此顺利上学……

  ·屈凤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