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教授“改写”星系研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1:2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 |||||||||
本报讯 8月17日, 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发表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孔旭教授与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宇宙的早期已经存在数量众多的大质量星系,而不是如模型预言的那样,在宇宙早期只有小质量星系的存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主编称,“理论的星系形成模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星系是何时形成的?星系是怎样形成的?据科大天体物理中心发布的消息介绍,研
现在关于星系形成的标准理论模型为等级成团模型,即小质量星系形成于宇宙早期,再通过并合过程形成邻近的大质量星系。根据理论模型,大质量星系只能在宇宙1/3年龄以后形成,大质量旋涡星系不可能出现在宇宙的早期。基于直接的观测证据,孔旭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宇宙的早期已经存在数量众多的大质量星系,而不是如模型预言的那样,在宇宙早期只有小质量星系的存在。另外,这些星系内部并没有并合的迹象存在,也就是说并合过程不是形成大质量星系的唯一途径。 (杨保国 倪正清 本报记者 章玉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