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斤大米多少粒?这是法国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4:36 都市快报 | |||||||||
作者:谢安冰(女)法文名Claire(克莱儿) 年龄:27岁 求学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教育系硕士)
籍贯:台州临海 我在巴黎第五大学念教育学,这个专业在法国比较出名。在选课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到一些中小学观摩,看那里的老师怎样给学生上课。 在我选学“数学教学法”时,学校安排我们到一所小学听课。课堂上,26个相当于国内小学二年级(CM1)的学生被分成7组,每组3人或4人。年轻的女教师给每组发了一包一公斤的大米,并让各组测出1公斤大米包含多少粒米?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小天平,小杯子,但不能一粒一粒数。 做这样的事情有意义吗?我在心里暗笑,法国人真有点傻。 孩子们很兴奋,捧着各种工具忙开了。课堂看起来热闹,但每组的操作都非常有序。学生们先凑在一起讨论并制订测量方案,准备测量工具,差不多5分钟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基本上都是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记录,还有一个负责写最后的报告,并不时地交流意见。 第一组选了一个小杯子作工具,先装满一杯米,数出一杯米所包含米粒的数量,然后看1公斤能装几杯,最后算出总的数量。另外一组用了个小天平,先称出100克米,然后数出有多少米粒,最后再乘以10。反正各组有各组的办法。 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每组都交上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书,包括测量的方法,用到的工具,过程,得出的结论,还有遇到的困难,等等。接着,老师对各组的作业进行简单地讲评,肯定了做得好的,对做得不好的,也是鼓励多于批评。 授课老师过来跟我们解释,这节课用这样的形式上,并不是浪费时间,让学生掌握比率的运算,掌握使用天平和其他测量工具的方法,都太抽象,老师必须设计出有趣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课后,法国同学对我说,这样的教学法在法国小学里非常普遍,比如上生物课,老师会让学生每人带一个面包,然后从小麦的收割一直讲到最后如何制成面包;上地理课,会让学生准备塑料袋子去观察风,等等。 在法国,尤其是小学教育里,有一种叫“Lamainàlapate”的教学法,中文意思是“动手和面吧”。指课堂教育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动起手来,接触到真实的世界,通过观察和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外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比中国学生强了。 不仅理科教育可以让学生动手,文科也可以。有一次我去参加一所小学的诗歌教学课,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们为这节课义务组织了一场“世界诗歌朗诵会”。家长们请来了自己身边不同国家的朋友,巴西的,摩洛哥的,挪威的,中国的,其中不少人是有专著的作家。他们各自选了一首自己国家的诗歌,先用母语朗诵一遍,然后再翻译成法语解释给学生听,孩子们跟着诵读、体味,现场互动氛围非常有感染力。 说到大学,授课方式跟国内也很不相同。法国公立大学的淘汰率是每年学生的70%到80%,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老师上课,没有课本,没有板书,两个小时的课只顾自己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法国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训练快速记笔记。对于从小上课就按着教材来,盯老师工整板书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简直让我们无所适从。下了课,我们跑去问老师借讲义,但老师说什么也不肯借。他们一贯认为不能对某个学生开小灶,否则对其他人就不公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虽然不能说他们一定是对的,却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看问题。 (记者邹滢君 都市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