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字号”之八——华泰厚:盼复兴,望眼欲“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5:44 山西晚报 | |||||||||||||
8月10日下午,柳巷北路车水马龙。山西剧院南侧,几家休闲服装店内热闹非凡,穿着新潮的年轻人出出进进,来这里的多数顾客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曾在太原红火了七十年,以加工高档成衣闻名的华泰厚服装店。 记者穿过休闲服装店,径直上到三楼来到华泰厚的加工厂和办公地点。楼道昏暗,车间破旧,几个无事可做的男工正在聊天,满目萧条让人想像不出这曾是一个拥有400多名员
华泰厚,怎么了?
老字号在新品牌的冲击下,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华泰厚的顾客真有老龄化的趋势? 全盛时代 国庆节后就不再接活儿了 1928年,河南人黄浦厚和三四个工人带着三台缝纫机来到太原打拼,创立了华泰厚。当时的华泰厚讲究信誉,制作的服装款式新颖、质量可靠,很快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成为太原“八大洋庄”之一。抗战时期,华泰厚濒临破产,黄老板把华泰厚转手给河北人田瑞廷、李世嵩、马砚明三人,华泰厚的生意日渐复苏。 1955年,全国纷纷进行公私合营,太原市“华兴茂”“利民服装店”等24家私营服装店并入华泰厚,成立了“地方国营太原市华泰厚缝纫厂”。此时的华泰厚已闯出名声,专为省市领导、苏联专家和出国人员做衣服。老百姓想在这里做一套衣服简直难上加难。 甜美回忆 1955年在山西锦华服装厂做学徒的李镇来到华泰厚,直至2000年退休。50年间,李镇从学徒、裁剪工做到技术小组组长、副经理,华泰厚的兴衰历程,李镇历历在目。 据李镇老人回忆,华泰厚最兴旺的时候是在1981年到1988年,产品有11个品种获得省优称号,“结婚要穿华泰厚做的衣服”的说法名扬一时。每月加工成衣逾1000套,年利润逾60万元。李镇说:“顾客要穿华泰厚的衣服必须提前三个月到店内选料预订,每年一过国庆节,华泰厚就不接活儿了,因为太多的订单让职工几乎没法回家过年。” 衰败开端 工艺虽精,不敌个体经营 1993、1994年,华泰厚的效益开始滑坡,最直接的冲击来自市场。 当时浙江温州的服装加工店在太原遍地开花,桃园二巷内的高档西装店栉比鳞次,形成了一个服装加工商业圈。竞争残酷,商海无情,别人一周就能加工好的高档西服,到了华泰厚因为传统程序,需要耗时两个月。华泰厚的工艺虽精,但比起价格灵活的个体服装加工店,其经营方式已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被百姓冷落了。 作为华泰厚的上级部门,太原市服装批发公司从1993年开始对华泰厚效益下滑“脉诊”。从1993春天至1997年年底,华泰厚先后换过四个经理,每一位经理一上任,便是三把火:装修、承包、出租店面。 在此期间,华泰厚企业财务混乱、收支不明。虽然新上任的经理们想扭转华泰厚效益滑坡的颓势,但在决定企业成败的技术、创新、服务等关键环节,华泰厚动弹不得。职工工资、拖欠货款、顾客投诉、公司下达的经济任务……“包袱”越来越重,从1995年华泰厚出现亏损之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晦涩回忆 “从那时起,需要加工成批服装的单位愿意享受个体服装店上门量体、送货到家的服务,而华泰厚无法‘赶时髦’地为大单客户赠送回扣,流失了大量团体业务。”李镇老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服装市场上的成衣零售和来料加工都异常活跃,省市领导、出国人员不愿再到这里一成不变地制作服装。困难,真来了。 惨淡经营 拿不出粉刷车间墙壁的钱 2005年底,马福进被任命为华泰厚新掌门,他的父亲正是从黄浦厚手中接管华泰厚的马砚明。 8月10日,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马福进说,华泰厚的债务目前已高达500万元,如果加上账务不明的欠款,将近2000万元。华泰厚目前的收入就靠每年20多万元的门面出租费和零星来料加工,企业已由加工高档服装沦落到有活儿就干的地步。 落寞之声 “实在是穷,能给职工按时发工资上保险,就不错了,现在连粉刷车间墙壁的钱都拿不出!”马福进说,他每月只领三四百元的工资,如果没有加工业务,工人们连这个数额都拿不到。他曾想筹一笔钱,把车间和办公区装潢修整一下,但考虑到职工工资,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购置现在服装加工企业所必备的西裤打口机、链机、无线机等等先进缝纫设备,对于华泰厚来说是奢望。而十几年前招聘的最后一批缝纫工,是华泰厚仅存的技术力量。这几年,技术过硬的工人先后离开了华泰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华泰厚都缺乏最起码的竞争力。” 未来之路 保卫品牌,经营者、专家开“药方” 对于华泰厚的未来,经营者和经济学专家各持观点。 马砚明是当年接手华泰厚三人中惟一在世的老人,这让马福进根本不敢如实告诉老人华泰厚的现状,他曾在办公室阳台上看到过老人站在华泰厚门前徘徊,那个情景实在叫他难过。马福进的师傅李镇经常嘱咐小马说,“一定要把华泰厚的门面盘回来,一个服装店没有门脸,和倒了没什么区别。” 然而,出租合同白纸黑字———华泰厚临街店面的出租年限为5年,马福进必须遵守合同。“先保质保量地完成好眼前的加工活儿,年底再请李镇师傅陪我一起去各地拉拉业务,只要别人还认华泰厚这个牌子,就会有转机。” 从事国际企业管理研究的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贺福升老师认为并不乐观。贺老师说,只有经得起市场考验,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名牌”。“华泰厚”这个名牌属于过去,如果华泰厚不能从体制、管理上彻底改革,这个“老字号”前途难测,华泰厚目前惟有先巩固和扩大消费群,等到条件具备时再图振兴。 贺老师分析,华泰厚的衰落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管理有缺陷,另外一个因素是服装属于生活消费品而非必备品,目前消费者偏好于服装的时尚流行元素。流行周期快,流行趋势变幻莫测是现在服装市场的特点,没有专业的研发设计队伍,服装企业很难在市场立足。服装属于标准化产品,老百姓已不需要前店后厂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店,企业需要过硬的标准化生产线,否则其产品很难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正因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红火的桃园四巷服装加工一条街目前也已衰落。 汇总各方专家观点,单单把好质量关,只是华泰厚翻身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服装加工企业,华泰厚要想重现昔日风采,还要在广告宣传、工艺改进、融资管理、款式设计等方面下大力气。华泰厚要重振辉煌,其路漫漫。 采写:本报记者戎紫冰 摄影:本报记者寇宁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