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新越剧”何以叫好又叫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7:54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万润龙

  在采写“越剧百年”系列报道的过程中,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越剧观众只认老戏,不认新戏。因此,越剧院团大多只愿意演传统剧目,而不愿意排演新戏。然而,前天晚上在杭州红星剧院“越剧大舞台”上演的“名家精曲演唱会”,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以上说法。这台由上海越剧院17位名演员联袂出演的20段精曲,全部选自上海越剧院上世纪80年代以
来新编的剧目,约有三分之一是本世纪排演的新戏。

  150分钟的演出过程证实观众对新戏的接受程度。17位演员的20段演唱,无一例外地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其中,至少有10段演唱的掌声可以用“雷鸣般”形容,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金静的演唱赢得的掌声尤其热烈,方亚芬的一段《玉卿嫂》102句唱词,赢得的掌声不下10次。

  选新戏须以观众喜爱为最大取向

  新戏难选是越剧院团面临的共同话题,不仅越剧,其他剧种也有同样的难题。

  2004年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之后,笔者写过一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组委会从51台参演剧目中评出了12个文华奖、1个特别奖和38个新剧目奖、180个单项奖,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却是“艺术节后怎么办”?参加七艺节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新戏,排演的投入十分可观。除了舞剧《霸王别姬》外,50台剧目几乎无一例外地由政府投资,主要目标也无一例外冲着文华大奖而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往往为了“挖掘”本地历史上的一位名人或者一段历史故事,要求地方院团“把戏排出来”。但这类新戏除了能得到本地领导嘉许之外,往往难以在更大的区域为公众演出。

  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奔奖奔节的新戏,还是体现领导意志的新戏,目标观众群都不是“大众”,而是“小众”。面向“小众”的新戏一定得不到观众的喜爱,也一定不会有生命力。尤院长表示,在上海越剧院50年的历史上,原创的新戏有400多台,但真正成为“保留节目”的不过十分之一。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上海越剧院近20年来强调“观众喜爱为选择新戏的最大取向”,排演了《蝴蝶梦》、《舞台姐妹》、《梅龙镇》、《玉卿嫂》、《小河弯弯》等一批新戏。

  新戏预热需要强势推广

  在前晚的红星“越剧大舞台”上,出演的17名演员全都是观众认可的名角,其中光是梅花奖得主就有5位,白玉兰奖得主有6位,国家文华奖有3位。

  上海天蟾演出公司项目总监许霈霖认为,观众由对名角的认可到对名角主演的新戏的接受,这个过程不会太长。如果没有名角的担纲,一部新戏要让戏迷接受会有较长的过程。上海越剧院凭借名角荟萃的优势,确定新戏与确定名角往往是同步进行,有时甚至是先定名角,再在编剧过程中为名角量身定做。比如,《梅龙镇》由章瑞虹、张永梅担纲,《孟丽君》由章瑞虹、单仰萍担纲,《断指记》由钱惠丽、陈颖、黄慧担纲,《蝴蝶梦》由王志萍、郑国凤担纲。

  期待“小众”和“大众”口味一致

  在与越剧界人士交谈中,记者屡屡提一个相同的问题:叫好与叫座为何总是不能统一,“小众”与“大众”口味为何老是难以一致?

  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说得十分尖锐:这是因为“小众”的心态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对一台好戏的评判标准往往不会是票房收入的高低,也不会站在观众的立场,他们的标准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院团摸透了领导或“专家评委”的心态,或者说他们本来就与领导、“专家评委”同属“小众”,因此往往投其所好,顺着领导和“专家评委”的心思去编戏,去排演,甚至在公演前就把领导和“专家评委”请到排练现场“指导”。这种“计划”心态的心心相印,造就的新戏只能是迎合“小众”的戏。

  杭州红星剧院的主管红星文化大厦总经理程俊告诉记者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许多国有戏剧院团拥有众多的名角,还有自己的舞台,却是演一场亏一场。政府愿意给这样的院团输血。“这样的竞争很不公平,不但对走市场为大众演出的院团和剧场不公平,而且是对戏剧演出市场公平性的一种破坏。这种破坏最终会滞缓中国戏剧市场的繁荣。”(本报杭州8月21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