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观察:有家乡,就有方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4: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辛荷

  推广普通话,本是让全国各地人民能够方便沟通的举措。这些年,推普工作,的确令广州不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少,包括老人。连街头小摊贩,都开始懂得用普通话招揽生意了。

  普通话的确是一个便捷的交流工具。但时间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如一个失衡的天平,普通话这头越来越重,而另一种交流的语言———方言,却越来越轻,越来越为新一代忽视。因为我们的读物是没有广州话的。电视上最常听到的广州话来自配音电视剧,不过也非常的普通话化———令人高度怀疑配音者是将普通话的剧本读成广州话。

  从一般观众的角度,觉得这些翻译生硬得令人厌烦,从文化角度观察,这些翻译其实是丢弃了广州话本身的特有用词、句式———就如用大白鸡做白切鸡一样,了无味道。

  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普通话亦占据了绝对地位,方言难入教材与教程。如不少学校,规定在校只能说普通话;如语文考试,标准答案一定是普通话。于是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干脆自孩子出生就规定家里人只能跟孩子讲普通话。所以,广州话现在基本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言了。

  开始我以为只有老广州人才是固执的方言维护者,后来上网浏览一下,嗬!原来各地的人,北京,上海,福建,武汉,南通……等等的人,都有力挺方言的声音。

  乡音,原来如此让人留恋不舍。乡音,又怎只是一种工具呢?

  广州话属于大方言,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方言。同乡同里,不只住在一处,还说在一处。有家乡,就有方言,有方言,就有记忆。关于宗族和地域的记忆,关于根的记忆。

  方言,是一种情结。

  方言体现着方言地的人的风格。讲吴侬软语的人就是那么春风杨柳、婀娜多姿的样子,侃京片子的人就是那么畅快淋漓、自得自乐,讲粤语的人大多平和,不惊不乍,所以,各自方言的用词也不一样。老北京人喜欢用“您”,客气;广州人喜欢用“唔该”,谦恭,这些味道在普通话中很难体现。按普通话的要求,只有对长辈才需要用“您”呢。而与“唔该”对应的“请”和“谢谢”,听上去又太过官气了。

  所以,承认地域之间人风格的差异,就应该承认地域中的确需要方言。普通话的简易化是求同,而方言往往比普通话更灵活,更有趣,更丰富,更多姿多彩,更多的是存异。

  方言生命在于文化上有强势,方言不但要占有一定的传播地位,还要发展语言艺术。如原来很为广州人喜爱的相声和粤剧,现在已走向艰难和萎缩,这正是方言萎缩的表征。

  方言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连政府都疏于关注,一般百姓更不太过问了。不过,正如一位官员所说:“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方言的市场则日趋萎缩。最后,只能作为历史被保存在博物馆里,成为语言学者进行研究的对象和材料。”这时,我们又不知能感慨什么呢?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