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旱路”何时不难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8:0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早在1996年7月,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水路不通走旱路”的思路:以早治旱、以旱治旱、科技治旱、以调(调结构)治旱。连日来。记者在旱区奔波采访,发现不少资源性缺水的旱山区依然不走“旱路”。在曾经掀起旱地改制热潮的苍溪县,15万亩水稻中就有12万多亩断水,2.2万多亩绝收。

  问题一:耐旱作物为何推广难

  “早知如此,我今年就不种水稻了。”说这话的是广元市元坝区陈江村村民卫俊才,今年他种的3亩多水稻两亩绝收。今年水稻下种时雨水还好,凭经验,卫俊才判断即使干旱也就个把月,所以他把以前改种玉米的地全都种上了水稻。

  对于十年九旱的平昌县大寨乡的村民来说,2002年改旱制种海椒的经历至今让他们兴奋不已。当年改种的500亩海椒长势喜人,每亩最少也要挣1200多元。村民第二年扩大种植,再次丰收。由于产量增加,外销不力,去年海椒竟卖不出去,椒农损失惨重。就这样,大寨乡的海椒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都属旱区,元坝农民坚持种水稻,平昌农民种耐旱海椒,想增收都未能如愿,为什么?

  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精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水利专家陈渭中认为,“如果红薯都能变成肥肠粉,玉米都能变成玉米汁,很多农民还是愿意改走旱路的。”

  这一观点在剑阁县剑门关镇得以印证。“今年天旱,我反而增收了!”该镇青树村的何大爷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个典型的干旱村改种耐旱的烤烟,去年达4000多亩,有烟草公司订单收购做后盾,“今年烟叶渣渣都卖出去了。”对此,平昌县负责人有类似体会:“如果当时引进加工企业,搞订单农业,种海椒的旱路就走出来了。”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郭晓鸣认为,土豆、红薯等耐旱作物的附加值非常低,省上多次提出要把土豆、红薯做成大产业,但旱山区交通不便,在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差距相当大。而蔬菜水果等耐旱作物虽然附加值高,但和水稻相比,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更高的技术要求、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销售网络。看来,跨过门槛尚需努力,这次大旱的痛苦教训,理应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

  问题二:气象服务怎样更到位

  平昌县大寨乡的宝堡村,2002年经过“三田改制”,该村200亩高塝田、望天田和漏沙田全部种上了旱作物,水稻和旱作物面积比达4:6,旱作农业使该村2002、2003两年连续增产。从2004年起,风调雨顺让村民忘记了大旱的痛苦,又回头种起水稻来。今年,该村当年改制的200亩旱作农业竟只剩下70亩,种下的130亩水稻也全部绝收。

  走“旱路”的前提是为了有效避旱灾,而对村民而言,如果对天气心中有数,他们才会坚定走“旱路”的决心。

  但气象信息和农技推广一样,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现象。记者在旱区发现,普通农户了解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要是通过收看电视台天气预报,有些偏僻山村农民没有安装有线电视,或者有的还没有电视,掌握气象信息的途径还比较有限。元坝区有村民说,“乡下毕竟不比城里。”

  早在今年初,气象部门就发出预测:今夏会有伏旱。但采访中,很多农民表示不清楚这一消息。也就是说,这一很有价值的预报,并没发挥相应的效应。

  “乡镇能否设立气象信息分站,帮助农民更好的了解气象信息?”郭晓鸣建议。宝堡村有村民则提出:天气预报中,可考虑增加农用天气预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