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医疗已进告别听诊器时代?冷落听诊器进步或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10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近日,记者在一些医院采访时得知,曾作为医生职业标志187年的听诊器已大受冷落,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医疗舞台”。有说法认为,我国医疗已进入了“告别听诊器”的时代。可许多医生有不同看法。

  一些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用不好听诊器的医生大有人在,有的科室都难找到听诊器了。同时,属于听诊器那个时代的西医“视触叩听”和中医“望闻问切”,这些凭着医生的
感官敏锐与现场技能的诊断功夫已大大退化,让位于形形色色的高科技诊断设备。记者一位朋友最近肚子不舒服,去看医生,他病情还没说完,医生就开出了肠镜检查单。另一位熟人感到胸闷,到医院也就是想请医生用听诊器听听,可医生根本没听,就开出了彩色多普勒等检查单。

  著名呼吸科专家、省人民医院82岁的杨玉教授认为,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的确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使以前临床上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有了确定的指标,使患者受惠。但另一方面,使很多医生养成了简单询问病情后就开单检查,然后根据检查单就开处方的习惯。医生从以前的“手艺人”一下变成了“机器人”。其实,只有将“手艺”和“机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医生。他认为,我国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听诊器”类的基本功都是我国医疗的最好武器之一。

  省中医院心脏科专家唐蜀华教授说,不是听诊器没用了,而是看如何用和想不想用。如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制作了一张模拟6种心脏疾病异常心音的CD,让医学生反复听,使他们借助听诊器诊断心脏病的能力大大提高,病理性杂音的辨别率由30%提高到80%。这样做就对了,这说明听诊器没有过时,反而可以借助科技来提升。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必然会降低其临床诊断能力,使医疗越来越“机器化”。

  记者了解到,“听诊器”的受冷落还有更复杂的背景:当前医患关系不佳,医生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动不动就要让“机器”举证,当然也让“机器”承担责任;也有患者在就诊中“贪大求洋”;还有医院利用大型检查设备创收等等。这些不仅降低了医生的基本功,而且大大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成为我国当前“过度医疗”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中浪费也是惊人的。近日,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院士批评“重视手术成功而忽略患者生存”现象,强调医生要有利用现有条件采用简便可行小手术的基本功。“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在宁也指出,无论什么高新技术,首先要对病人有利,到什么时候,医生都不能忽略手上功夫。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他建议医生还是采取手工缝合来降低费用。

  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周建农教授对记者说,“听诊器”是医生的文化符号,代代相传的“医生用手焐热听筒才做检查”的做法,是一种爱护患者和热爱事业的崇高精神。“动手”检查拉近了医患关系,“听诊器”是这“医学机器时代”的最后一件温暖医患的有情之物了。周建农教授是我国治疗直肠癌的知名专家,他认为,医生的手头功夫不会过时,例如,“一指禅”是业内对医生做直肠指检的“戏称”,此招是早期发现直肠癌的最直观、最简易和最低价的手段,可发现75%的直肠癌,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一指禅”在有关体检中,甚至于在有便血和便秘的患者中都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况且,能做到“一指准”的医生也并不多。周建农教授说,既然伸一根指头不花钱就能诊断,为何非要做肠镜呢?这里有一个医德问题。

  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教授对记者说,医疗是一个情感过程。这几年,他在该院提倡“情疗”,所谓“情疗”就是医护人员用真挚、热情和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动,向患者表达自己的关怀、重视和尽力而为,使患者对某医生或医院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和亲和力,由此减少其身心压力而使体内产生积极的康复因子,以此来大大提高疗效。刘沈林教授说,医生要做患者“亲人”,不能做“机器人”,仔细询问病情和做好基本检查就是医患沟通情感的最好平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