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21 天津日报

  本报记者张晓阳

  在东丽区大毕庄镇,说起武秀芬,在9个村队,1万多农户中,她声名赫赫。农民亲切地称她“武大姑”。群众说,在我们这儿,大姑的称呼比大姨、大姐更亲,大姑是自家人。武大姑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一心一意帮我们致富,是我们的贴心人。

  在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她率领的大毕庄农村信用社也是赫赫有名。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社,2006年6月底存款余额达到19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300万元,而不良贷款余额70万元,占比仅为0.006%,资产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样的成绩,令前来考察的中国银监会领导也感到欣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春天,南何庄村村民何润彦拿出自己的积蓄,种了40亩优质西瓜。下了种,老何和家人天天早出晚归地忙活。他盘算着,等收了瓜,赚了钱,除了孩子的学费外,再收拾收拾房子。哪想到,瓜秧刚长成,一场冰雹却使他血本无归。

  武秀芬知道了,她去了瓜地,去了老何家。家徒四壁,无力抗灾。从老何家回来,她就决定给何润彦贷款,帮他恢复生产。

  没有抵押、不需担保,信用社为何润彦发放了5000元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帮他购买了稻秧,及时将瓜田改种水稻。

  秋后收成很好,共打稻谷两万多公斤。从院子里到他家的屋里,全是稻谷。何润彦又发起了愁,这得多会儿才能卖完啊,这回他主动找到武大姑。

  那一阵子,来找武秀芬的人,总看见她打电话,求一些企业和个体加工户买稻谷。打了50多个电话,托了不少人,总算帮何润彦解决了卖粮的难题,何润彦如期还了5000元贷款。

  老何趟过这次难关,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2000年,邢方军带着50多户养猪农户,集资兴办了大毕庄世纪兴养殖有限公司。场子盖起来,种猪买回来,钱花光了。邢方军每天早上一睁眼,不是为自己的早饭发愁,而是担心猪场里的上千头猪能吃什么。

  怎么办啊?“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户在当时靠牲畜抵押得到贷款是不可能的。25岁的邢方军愁死了。东挪西借,还是运转不下去。有的养猪户和武秀芬打过交道,知道她人好,建议去找找看。

  “我壮着胆子去了。”邢方军回忆。他在门口磨蹭了一上午,不敢进。下午都快下班了,只好硬着头皮进去。

  而让这个毛头小伙备感意外、备感温暖、终身难忘的是,武大姑热情直率,没架子,开门见山说事,直截了当表态。“能帮上的,我们尽最大能力去帮你们。

  ”“想不到啊,转天一大早,大姑就来调查了。

  ”“农民们不容易,耽误一天,出点闪失,该怎么办?”武秀芬说。

  经过调查,信用社很快贷给他们 20万元。

  “这是一笔救命钱啊!”至今邢方军说起此事,眼睛里仍有些湿润。如今的世纪兴公司,年产值已达 3000多万元,发展为天津市农业龙头企业。

  “武大姑在我们公司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特别特别感激她。 2002年,企业走过第一个周期。我们买了两箱水果,送到信用社,但硬是让大姑给退回来了。这么几年,她没吃过我们一顿饭。从武大姑身上,我不光学到了做事的道理,也学会怎样去做人。”朴实的邢方军,在武秀芬的感召下,带动起 1600多户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这让武秀芬着实感到欣慰。

  像这样的故事,在大毕庄镇一抓一大把。

  武秀芬一心想着农民,一心为了农民,群众说她和大家是“特别自然的亲情”,是一家人。她帮了大家,觉得这是分内的事,群众却忘不了她和信用社。富起来的农民,无论走多远的路,都要把钱存到武大姑的信用社。邢方军甚至动员与他公司有关系的上千农户,在大毕庄信用社开户存钱。

  武秀芬感慨地说,老百姓厚道啊,你给他 5分,他给你 10分。

  讲创新

  熟悉武秀芬的人知道,多年基层工作锻炼,使她的眼光更有市场意识,而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使她有胆量,敢创新,勇于求变。武秀芬总是对村队和企业的领导们说,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好日子是守不住的,是闯出来的。所以,在她的鼓动支持下,大毕庄镇的几家农业企业都抓住良机获得发展。

  赵沽里村邻近外环线,村里想把蔬菜批发交易中心和综合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搞蔬菜出口加工项目。但资金不足,不敢动手。武秀芬了解到情况后,调研论证,认为有发展前景,主动提出帮助解决资金,说服村里大胆干。

  两年来,大毕庄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 4600万元,支持民权门批发交易中心和金钟河蔬菜贸易中心,使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两个交易中心已拥有总资产 26亿元,年创利税 2000多万元,年成交额达 50亿元。一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并带动东丽区 2000多农户进行蔬菜交易。看着赵沽里村越来越富裕,带动更多农户致富,武秀芬心里特别高兴。

  本着这样的思路,武秀芬和大毕庄信用社以创新的方式,积极支持村镇产业调整,几年来,他们与地方政府共同策划,先后建立起以粮油、蔬菜等 8家物流配货和商贸中心,带动了 3470户农户的蔬菜生产和 1320户农户的运输产业。实现了地方发展、农民致富、信用社增盈的“三赢”局面,开创了金融市场新领域。

  天津在发展,市区在延伸,大毕庄镇 9个村队中,有 5个村队已经城市化,许多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大毕庄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外来人口、外来商户日渐增多。新情况、新形势,农村信用社怎么应对?武秀芬把挑战看作是信用社发展的机遇。

  她大胆创新,把农村信用工程的成功经验嫁接到城区。她与天津市物流货运中心紧密合作,在物流业的商户中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箱式信用共同体。

  也就是说,将物流中心视为一个行政村,以管委会为载体,组成有信用社、管委会、商户代表多方参加的信用商户评审小组,对辖区商户逐户进行信用等级、授信额度的评定。信用社最终以此为依据发放商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

  在天津物流货运中心,武秀芬带人逐户走访,以 9项指标对经营者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出信用商户 286户,共发放贷款 12656万元。这些信用商户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仅凭一个小小的信用证就能及时拿到信用社的贷款,还可以享受利率优惠。

  此举受到商户们的好评。“现在搞物流,资金周转快,需求量较大,自有资金总不够用,到银行贷款,条件又不具备。信用社和物流中心这么一联合创新,真是太方便了。”从事西北地区货代业务的张连成深有感触。去年一年,资金顺畅了,多赚了好几万。

  物流中心老总非常佩服武大姑的胆识。因为有了资金保障,物流中心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 20多家新客户入驻。看到客户们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物流中心干脆把位置最好的六间房子全都让给了信用社。

  武秀芬这一创新之招,实现了物流货运中心、商户、信用社的多赢,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这一举措得到市政府、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充分肯定,上海、广东等 21个省市的金融单位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武秀芬和大毕庄信用社的这一经验也在被誉为“适合城郊型经济的天津模式”

  。初战告捷,武秀芬又紧锣密鼓,经过半年多精心培育,天津新温州商贸城信用共同体成立,新评定出 120家信用商户,信用社给他们发放贷款 1380万元,支持他们发展。

  这些原籍大都在江浙地区的商户激动地说,多年来我们在外经营,为拆借资本,每年要付出高昂的利息。武大姑把我们当自家人,以诚相待,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把“信用商户”打造成致富的金字招牌,为天津经济发展做贡献。

  “武秀芬和大毕庄信用社的实践证明,在城乡接合部,开展信用共同体工作是把农村和城区两大优势结合,实现互动、互利、协调发展的好办法。对城区农村信用社扩展市场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降低经营风险,反哺农业小额贷款,有非常显著的成效。”天津市农村信用联社负责人如是称赞。

  讲责任

  武秀芬经常说:“农民把钱存在这儿,我就要对农民负责,让农民放心;党把我放在这儿,我就得对党负责,让党放心。”大毕庄信用社的服务是没得挑、没得比。多年来,农民们不管是田里来,还是城里归,不管是存款取款,还是不存款不取钱,坐一坐,歇一歇,员工们都热情相待,跟家里人一样。

  欢坨村的赵景旺,经营冷食所用的塑料包装纸,卖冰棍的小贩把零币交给冷饮厂,冷饮厂又把零币交给赵景旺。久而久之,一分、二分、一角、一元的散币竟存了 16麻袋。一袋硬币数额不足 2000元,但一个人却无法搬动它。

  赵景旺找了好几家银行,人家都嫌麻烦。武秀芬知道后,主动承揽了这个事儿。员工们整整清点了 3天,才将零币点算清楚,总共 14万元。

  谁知仅隔了一日,赵景旺就将钱取走了。看着一沓沓一百元的整票,赵景旺感动地说:“存零你们不烦,取整钱你们也痛快,我没啥报答的,以后把钱都存在你们这儿”

  。大毕庄地区十里八村的农民、卖鱼的、卖菜的、卖冰棍的、甚至卖破烂的都来这儿存钱。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对到这项费时费力不赢利的业务,武秀芬这样表态。

  这些年,一些金融机构成了违法违纪的高风险区。武秀芬则说:“信用社的存款来自农民,决不能酒杯一举,政策放宽;决不能以贷款的权利搞不正之风,使老百姓的血汗钱受到损失”

  。为百姓管好钱、用好钱,责任重大。武秀芬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只要是农民急需的、符合信贷规定的,她用最短的时间送到农民手中;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贷,谁说也不行。为这,她没少得罪人。但她心怀坦荡,一笑置之。

  而对于信贷清收工作,武秀芬也自创一套。对于不讲信誉的人,武大姑不给他留情面。但一般也不与欠贷人对簿公堂,更多地靠自己的工作,乡里乡亲的,为什么要走到那一步呢?

  对于欠贷户,她的办法是,信用社组成班子,人人穿上西服,扎好领带,到他家里去做工作,左邻右舍都来观看。欠款人不愿在乡邻面前丢脸,很快将钱还回。而对于难啃的硬骨头,武秀芬则亲自出马。有钱不还贷,在大毕庄镇是绝对行不通的。

  欢坨村一纸制品厂欠贷款本息 6万多元,信贷员多次催收也不见成效。武秀芬亲自带领信贷人员去找。到了厂里,门卫说老板在家里,她当即接通了老板家的电话。在电话中武秀芬要求与老板面谈,对方答应了。但三分钟后赶到老板家时,他已经躲了起来。

  员工们都很生气,纷纷建议回去起诉算了,不跟他费这个事。

  武秀芬对大家说:“你们都回去,我在这儿等他,他不见我,我就不回去牎”就这样,武秀芬一直在老板家门口等到晚上,水也没喝一口。

  老板终于被感动了,悄悄溜出来说:“武大姑,我真对不住你,请你放心回吧,明天我一定把钱一分不少地送到社里去。

  ”武秀芬喜欢两个字:和谐。这些年,她与大毕庄的农民们朝夕相处,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有时候,村队有些解不开的疙瘩,就请她出面。而她也不推辞,愿意用自己的力量,调解一些分外的事,使大家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有个村把地卖给一家开发商,前边热热闹闹,可后边闹起了矛盾,开发商就拖欠了村里的款。村民则把开发商建的小区四周都挖了沟。房子卖不了,钱回不来,开发商急得直蹦,找了很多人协调,村民不让步,事情就僵在那儿。开发商找到武大姑,武大姑二话没说,来到现场。

  “先把沟填上!”农民们见是武大姑,相信她,就按她的话去做。

  “赶紧卖房还款!”她又叮嘱开发商。

  房子卖了,开发商乐了,还了钱,村民也乐了。两家握手言好。

  武秀芬是个不顾家的人。孩子从小到大,她没接送过一次。丈夫知道,她的时间都被工作没收了。每天早 5点起床, 6点多就得出发去上班,经常晚上 7、 8点才能回家;一年到头很少有休息日,特别是五一、十一、元旦、春节更没有休息的日子。

  除去工作,武秀芬想得最细致的,是她的团队。逢年过节,她为每人准备 3份礼品:父母、公婆,自家各一份。她甚至“过分”地要求员工每月拿出收入的 10%孝敬父母、公婆。

  武秀芬就是这样,自家的事儿一点儿也顾不上,但员工们的大事小情她都一一负责:婚丧嫁娶她考虑得周到;员工的生日,她不忘送上礼物;员工家人生病,她去探望;员工家里有矛盾,她去化解。

  武秀芬以她的行动赢得了职工和群众的真心拥护。在大毕庄镇,处处都能感受到信用社和农民群众之间浓浓的鱼水深情。

  “武主任从内心深处爱别人,爱社会。她是一个有责任心、值得尊敬的好人。

  ”群众的评价,朴素,真切。

  谁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把他刻上心碑。

  这是最简单的真理。

  责任编辑:孙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