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忆“中苏友协”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0:55 世界知识杂志

  张再

  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回忆半个世纪前的中苏友好活动,追忆中苏友协(“ 中苏友好协会”的简称)的历史,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新中国第一个友协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 抗的局面。新中国诞生前夕,毛主席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一边倒”的方针,向全世界庄 严宣告新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

  1949年7月16日,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爱国民主人士聚会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苏友协发 起人大会,会议选出宋庆龄、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吴玉章、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等81人组成主席团,正式启动成 立中苏友协的筹备工作。

  中苏友协筹委会由钱俊瑞负责主持,张仲实等具体操作。我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中苏友协筹备、成立和成 立后的各项具体工作。当时筹委会食宿办公均在南河沿翠明庄(原中组部招待所)和BOKC(原苏联对外文协),全体干部 响应钱俊瑞“大干50天,成立中苏友协总会”的号召,夜以继日地工作。

  长期居住在上海、一直为建造中苏友谊大厦而操劳的宋庆龄女士,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的邀请,于8月28日由邓颖 超同志陪同专程来到北平,参加全国政协和中苏友协的筹备工作。毛主席、周总理及各界知名人士50多人到前门火车站迎接 。

  同年9月6日,筹备会议在北京饭店(老楼)召开,宋庆龄、朱德、林伯渠、李济深、邵力子、李立三、陆定一等出 席。会议由周总理主持,一致推举宋庆龄为筹委会主任,并通过中苏友协章程草案及有关事项,为其正式成立奠定了法理基础 。

  10月5日下午,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友协组织。各界代表及知 名人士一千多人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宋庆龄、朱德、吴玉章、董必武、张澜、陈云等出席。会议由宋庆龄主持,通 过了中苏友协章程并选出领导人。刘少奇当选为会长,宋庆龄、吴玉章、李济深、沈钧儒、张澜、黄炎培为副会长,钱俊瑞任 总干事,同时选出理事197人。刘少奇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成立中苏友协“就是要增进与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兄弟般的友谊 和合作,促进中苏两大民族的一切智慧和经验的交流”。

  专程前来的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团长法捷耶夫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表马尔科夫也相继致辞表示祝贺。

  全国最大的群众团体之一

  中苏友协总会成立后,刘少奇会长亲自抓工作、听汇报、主持会议,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与此同时,办公室、组 织部、宣传部、联络部、研究出版部、图书资料室、服务部(负责俄文夜校、电影放映、图片制作)等部门先后组建起来。总 会的机关报是《中苏友好报》(四开双周报,郭沫若题写报名),刊物为《中苏友好》,总编辑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廖经 天同志。

  中苏友协总会成立后,各大区、省、市、自治区迅速成立了各级中苏友协组织,北京市中苏友协会长是彭真同志,上 海市中苏友协会长是陈毅同志。截至1954年,全国已建立友协机构65处,专职干部652人,俄文夜校78所、学员14890 人,友好馆(宫)28座,全国会员达3890万人。从1953年起又在全国启动发展团体会员工作,从而使会员人数1955 年和1956年前后猛增至6800万人,与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并列,成为全国最大的群众团体之一。中苏友好理念逐 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不少分会都办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中苏友好报刊,据不完全统计,直到“文革”前夕,全国中苏友协 组织共提供相关宣传材料1800多种、4600多万册。

  为向苏联人民介绍新中国的成就,中苏友协总会又于1955年创办了对开俄文大报《俄文友好报》(总编辑为林朗 ),在国内编译制版,空运到莫斯科印刷发放,每期印报达六七万份,受到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让中苏友好深入人心

  中苏友协总会的诞生,标志着中苏友好迈向一个新里程的开始。章程明确规定,中苏友协的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 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 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上世纪50年代,每逢十月革命节、苏联建军节、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日以及列宁诞辰等重大 节日或纪念日,中苏友协总会都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庆祝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都会应邀出席并 讲话。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怀仁堂举行盛大庆祝晚会,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吴玉章等 领导及首都各界知名人士一千多人,顶寒风、冒雪雨早早来到会场。怀仁堂红灯高挂,喜气洋洋。刘少奇会长宣布祝寿大会开 始,会议通过了给斯大林的致敬电。周总理带领大家高呼“斯大林万岁”,全场一派欢腾,掌声雷动。1953年3月斯大林 逝世后,中南区中苏友协还派出巡回宣传车,随带一些影片和图片资料,到南方数省广大农村进行宣传,进行悼念。

  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影片禁映,国产片一时又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故大量进口苏联影片,截至“文革”前,约 计四五百部。在1952年举办中苏友好月期间,全国各地都广泛举办了苏联电影展,放映了《列宁在1918》、《带枪的 人》、《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优秀影片;全国67个大中城市共放映电影4.6万余场,观众达4000多 万人次,其中上海540万人口,观众竟达590万人次,盛况空前。

  1954年10月,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即今日的“北京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全部展 品1.15万余件。在北京展出后,还相继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巡回展览,直到1956年7月才落下帷幕,观众达 1125万人次。

  最令人难忘的是,自1952年11月7日到12月6日,为庆祝十月革命节35周年,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盛况空 前的“中苏友好月”活动。11月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中苏友好月”开幕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 吴玉章等出席,在京苏联专家及各国驻华使节都应邀出席,专程来华访问的苏联红旗歌舞团也参加了开幕式。“中苏友好月” 活动声势浩大,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是一次展示中苏友好的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

  从半瘫痪状态到名存实亡

  1956年苏共20大后,中苏两党公开出现分歧。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中苏友协的工作举步维艰,日益陷于 半瘫痪状态,许多重要工作逐渐由外事部门取代。但某些日常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重大节日以及文化名人的纪念日照例举办 庆祝活动,两国照常互派代表团,交换宣传材料。因此,中苏友协仍像一条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中苏两国时好时坏的关 系。后来,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苏友协很难开展工作。到“文革”后期,总会机关全体人员下放干校劳动,总会的牌子也干 脆被摘掉。各地中苏友协组织也采取相应措施,合并到外事部门。从此,中苏友协名存实亡。

  中苏友协总会从1949年成立到“文革”期间停止活动,历时约20个春秋。在当时全国万千友协工作者的努力下 ,中苏友协为贯彻执行“一边倒”方针,加强两国人民的兄弟友好情谊,维系两国的友好关系和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巨 大贡献,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