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称中国经济崛起能推动邻国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0:56 世界知识杂志

  王小敏

  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迅速上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崛起对周边国家是利还是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竞争还是共荣?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能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只要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会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竞争对手,中国商品的出口将替代其他亚洲国家的商品出口,从而降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

  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实际上,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组装环节,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

  要准确把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垂直生产链条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日本和“四小龙”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被东亚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的组装能力所吸引,将东亚纳入其生产链条中,这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表现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从高到低处于不同的分工链上,但最终都向中国大陆出口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中国大陆则承担最终组装的工序,并出口到欧美市场。《亚洲华尔街日报》曾载文论述了这种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的起点在亚洲,高科技产品的部件都在这里生产,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最后的产成品被运往终端市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引擎,但并没有包揽整个供应链。”

  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主要从事组装环节,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从而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1995年至2001年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1.5%,而同期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只有3.8%。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前五位进口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中国台湾,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分别占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14.4%、11.4%、11.4%、11.2%和11.2%。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成为近两年来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亚洲开发银行曾利用全球贸易关联模型从反面估算了如果中国经济减速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香港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将下降0.95 %,其次是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GDP的降幅在0.39%~0.43%之间。东盟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只下降0.15 %~0.32%。在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GDP可能下降0.24%。

  与周边经济体是互补关系

  从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角度来看,中国与周边经济体主要表现为互补的关系。

  中国经济对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中。首先,中国出口的增加是否挤占了周边国家的出口?从资料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出口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换句话说,东亚的出口总额一直随着中国的出口一起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东亚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垂直整合。经验研究也显示,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和“四小龙”及东盟四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与“四小龙”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说明,中国大陆与“四小龙”和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大陆产品的出口在第三方市场挤掉了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部分出口,但这主要发生在消费品市场而非资本品市场。并且,“四小龙”等在第三方市场消费品出口份额的下降很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将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这部分出口转化为中国大陆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

  其次,中国的FDI增加是否导致周边国家外资流入减少?1993年以来,中国吸引的FDI迅速增加。从存量看,中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吸引FDI第三的国家。东亚其他经济体由于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FDI的流入一度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这种情况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大部分经验研究显示,中国FDI的增加与周边经济体是一种互补关系。以日本对东亚的FDI为例,日本对中国的FDI与日本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FDI相关系数为正;分部门看,1989年至2003年日本在八个制造业部门和九个非制造业部门对中国的FDI和它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FDI相关系数也为正。这就说明,日本对中国和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是互补的而非替代的。

  并非最大赢家

  其实,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经济体获益更大。

  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四小龙”等)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生产链上游的经济体向中国大陆出口机器、设备、复杂零部件等,中国大陆经济和出口增长越快,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也增长越多。相应地,在投资方面,为中国大陆提供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经济体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从而流入的FDI增加,即中国大陆吸引的FDI的增加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吸纳更多的FDI。不过,低收入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东亚经济体会较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而那些目前尚未能纳入东亚生产网络的亚洲国家在竞争中则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总体来看,中国占据了低成本和大市场的优势,其他亚洲经济体在纺织、服装、鞋帽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出口方面很难与中国竞争。当然,这也迫使东亚一些经济体向高附加值、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以保持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这客观上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如,台湾在高技术研究设备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此外,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提升,部分产业处在东亚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还取决于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例如,东盟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是重要的能源和初级产品进口国。中国和这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存在竞争,但它们其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部分弥补了其在第三方市场出口的损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从1995年的2.6%和3.8%增长到2004年的6.7%和6.4%。

  低附加值行业的转移方向

  从中国方面来看,要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保持和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需要保持原有的加工贸易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得以在加工贸易环节、劳动密集型行业保持较长时期的优势;而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需要中国长期地发展加工贸易。

  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增长、迅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等因素使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具备了很强的生产和出口新产品的能力,中国得以进入全新的市场。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已经从最初的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档的机电产品转移。中国从低成本的装配中心起步,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中心迈进。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明显提高,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逐渐转移出去。这种转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其中湖南、江西等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南部可接珠江三角洲,北部可接长江三角洲,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另一个是尚未充分融入或完全未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而又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经济体,如东南亚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国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还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减少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当然,无论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都要在方方面面做好承接的准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