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晋江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5:28 海峡都市报

  失地农民,一个逐渐热起来的字眼。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必须洗干净泥腿子,适应新的生活。

  在晋江,失地农民不在少数。

  没了地,这些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农民们,有的对将来的打算,心里没底;有的因为年纪偏大,没有其他技能,一时无法谋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无法为继。

  但也有一部分人,抓住机遇,充电学习,掌握一门技能,成功转型。

  做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以大龄和老龄人群为社会保障重点对象,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这是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江市政府出台了《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罗山街道罗裳村村民曾松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希望:“最近都在看新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家!”

  颁布政令,还只是开了一个头,如何让每一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失地农民,享受到真正的福利,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因为在泉州是第一次,所以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晋江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调查

  “这些失地农民,不少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文化、没什么其他劳动技能,年龄又大,想谋到一份职业,很难。”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村吴书记说。如何保障这些大龄和老龄人的基本生活———

  【样本调查】将来靠啥心里没底

  晋江南低渠从池店镇清氵蒙村蜿蜒穿过,放眼望去,两边风景各异:一边的房屋杂乱,一边则是桥南片区3000多亩开阔的平整地。

  洪碧巾家就在渠的南边,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一层、二层总共十几间房间,房间门标着手写的房间号,零散住着四五家图这房租便宜的房客。

  25年前,洪碧巾从池店嫁到这里,夫妻俩承包了20多亩地,开始了种菜批发的活儿。那时候,洪家用500块买下这块地基,后来菜地年年有些收成,就每年花点钱一点点地建置。

  2006年5月份,她家20多亩的农田,被一条大路劈成两半,推土机开进了这个区域。

  如果不是征地,今年5月份前,洪家夫妇俩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每天凌晨3点去泉州南门卖菜,卖完回来下地,中午小休息一下再下地,一天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忙家务。

  “要是还有地方种,再种一两个月,小半年也好啊!”没了菜地,赋闲在家的洪碧巾闲得难受,有空便到以前的田里走走,看看还有没有空地可以播种,因为家里还放着没用掉的四五十包菜籽、几十斤地膜。

  “现在没有了回头路,我想看看能不能让我申请开个网吧,或者将来在桥南片区买个店面,讨生活!”盘算着以后的生活,洪碧巾心里还没有底。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他们告别熟悉的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生活正逐渐发生转变。

  亲生活谁来保障

  十几年前,晋江罗山街道罗裳村村民们的生活,就已发生改变。这期间,罗裳村土地先后两次被征用,建设汽车市场。没了田地,想做事的年轻人大多跑到外面打工谋生去了。

  30岁的曾松压力有些大。1998年中专毕业后,他没回村里,而是到石狮一家服装厂当印花工。做了几年,曾松结婚并生了个女儿。夫妻俩一合计,分开打工开销大,不方便看孩子。于是,曾松辞掉了印花工的工作,在陈埭江头开了家小食杂店,一家三口吃住都在店里,靠着小店的微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曾松没住罗裳村老家,家里房子由大哥一家和双老住着。曾松的父母以前靠种田、养猪把兄弟仨带大。现在已经61岁的曾松父亲,每天在村里村外转转收瓶子,52岁的母亲到工地当小工,帮人盖房子。

  “家里大哥经济比较拮据,弟弟结婚需要钱,兄弟三个都不能替家里父母养老,他们只好自己负责,两个老人都很劳累。父亲以前被车撞过,动了手术,身体差,捡瓶子背都驮了。”

  和曾松家庭的经历一样,有些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或之后,已经逐渐融入社会大潮,他们相对平稳地从农民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一员。

  农民变身为修理工

  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村47岁的吴根,如今是一名机械修理工。

  灵水村原有耕地4000多亩。6年前,灵水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建设五里工业园区。

  村里大部分农民离开了土地,没什么其他技能,年龄又偏大,找不到事做。

  灵水村前乡的吴根却是例外的一个。前些年,吴根家还有地的时候,他自己已经另谋出路,在村办的农具厂做事,帮人修理抽水机、拖拉机等各种农用机,闲时才在地里帮手。

  如今,吴根是完全放下了农活,全身心搞机械修理。不过,现在村里没什么田,哪来那么多农用机修?修理机械这种技术活,一通百通,现在,村里村外搞建设,建筑用车用得多:“不修农用机了,现在给人修载土机、钩子机……”

  吴根现在就靠着这些修理活挣钱,挑起家里的担子。吴根的三个小孩是农民的后代,现在读书、做事,也没再走农民的路。

  

晋江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调查

  提案要求解决问题

  并不是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能够像吴根一样,很快就适应新的角色。“放下锄头,我还能做什么?”大部分失地农民,面对角色的转变,他们仍无所适从。

  洪长华,致公党晋江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2005年12月,洪长华向晋江政协提交了《关于构建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议》的提案。

  和村民的困惑相比,洪一直关注这个社会群体的发展。2005年10月份,他开始参与泉州桥南片区征地拆迁工作。

  在一线征地,洪长华说出了失地农民存在的困惑:“他们的身份在一夜之间从农民转变为居民,生活方式一时没法改变,这是比较痛苦的;有些大龄失地农民,年龄的问题造成他们重新进行自我发展的动力没了!当时我们就考虑是不是能够建立一种比较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

  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村党支部吴书记,在任20多年了,他说,这些失地农民,不少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文化、没什么其他劳动技能,年龄又大,想在企业里谋到一份职业,很难。如今,村里还有700多个大龄农民赋闲在家。

  后来,民进晋江市支部、晋江紫帽李明枝、英林镇侨联会洪民权等人也提交了失地农民的相关提案。

  2006年1月,在政协晋江市第十届三次会议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被列为重点提案。

  【背景调查】

  江浙考察汲取经验

  失地农民,当他们老了以后,政府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这一问题除了政协委员关注外,早已引起晋江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2004年12月,晋江市领导明确指示,要求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拿出一套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方案。

  2005年5月,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出了调研方案,并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成立晋江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调研组。随后的两个月,该小组对晋江市灵源、罗山、池店等5镇(10个社区)的养老、医疗、低保问题展开了调研。

  此时,担任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保科科长的张杭,经历整个调研过程。据张介绍,当时有85%的农民代表反映,手中已没有耕地。多数村民开始转型,苏内村从事柴脚戏、弄龙弄狮等殡葬服务业,赖厝村妇女则在照顾家庭之余“涂金纸”。而大龄的失地农民,因为没有手艺,就业和生活保障成了一大问题。

  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晋江灵源街道灵水村的调查显示:占总人口11.4%的老龄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他们只能靠子女或亲戚赡养。

  张杭通过网络等途径,开始收集国内各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情况: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是浙江省,江苏吴江等地也在尝试。

  2005年7月,晋江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调研组课题组赴江、浙、冀一带对当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察。

  这一趟考察,没白走。考察组发现,江浙失地农民保障体制建立的基本思路是———“用土地换保障”:浙江经验大抵上是,被征地人员收入不稳定,适合一次性缴费参加养老保险;江苏吴江解决养老保险资金政府负责40%,集体负责30%,个人负责30%。

  政策确定两大焦点

  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对本地方案的制订,耗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到现在这份稿件已经改过几十遍稿了!”2006年8月上旬,面对记者的采访,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黄劲松副局长拿出《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试行办法》。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政策的制定者相当谨慎。张杭说,在这个过程中,对“参保范围和对象”和“出资比例”的讨论最激烈,这也是这项利民举措的最大焦点。

  据张透露,在这一问题上,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有关人士认为,不管10岁 、40岁、60岁,所有被征地农民都应纳入参保范围,不能厚此薄彼;而劳保局和财政局考虑到基金的可行性问题,也就是按现在人口年龄分布统计,如果是大龄和老龄人来参保,晋江市29.03%的被征地人员可以参保,如果16岁以上的被征地人员都来参保,参保人的比例有78.45%。

  “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不一样,是不赢利的,要靠政府财力支撑,每增加一个参保人,政府就得多投入1.35万元!”张如是说。

  综合了参保群体以及政府负担问题,论证组采取“先紧后松,先严后宽”的折中办法:征地时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及其以上的人员,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征地时男在16至44周岁,女在16至39周岁的人员,鼓励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给予5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在参保原则上,新征地人员都应参保,原征地人员采取自愿参保。

  在方案的讨论过程中,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出资比例则是另一个讨论的焦点。按照此前的预期,晋江市原来要借鉴江苏吴江的4:3:3比例,但考虑江浙土地和企业都是集体的,而晋江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村镇承担30%的参保费可行性不大。

  经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决定集体承担15%,并且采取一镇(街道)一策、一村(社区)一策,由镇(街道)和村(社区)共同协商可行的方案。

  8月中旬,试行办法方案公布后,引起了晋江各地的关注。“村镇集体要承担15%的参保费,分派到灵水村要承担多少?”灵源街道灵水村吴书记开始盘算这笔经济账了。

  【声音】

  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2006年8月21日,晋江正式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报名工作。至此,备受关注的《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了实质性的尝试阶段。

  “去年5月份,晋江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调研组课题组到我们村开座谈会,可我们村等不及了,去年8月20日,村里成立了灵水社区慈善会,村里1000多个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几十户特困家庭,每个月我们都各发100块钱给他们!”吴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灵水村这些大龄农民如果参保,基本养老保障也就有了。

  洪长华认为,政府出台这条新的政策,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的保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苏渊明评价说,晋江出台的这个政策首先直接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原来征地的只给你一点钱,老了没有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丢失以后,老来怎么办是农民最担心的,这项制度让他们老有所养!其次,政策对缓解征地难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苏渊明认为《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是比较完善的:“参保对象非常明确!在筹资方面有保障,再一个就是与其他社会保险有衔接,而且衔接得非常好,对于各种对象也考虑得非常周全。另外手续也不会非常麻烦,征缴也非常便捷,直接从征地款中扣除,而且摸得着,看得见,参保者心里有底。”

  这次推广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晋江市自己筹资自己管理,责任就加在地方政府上,这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什么事都好办了!而且晋江市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政府承担45%,还承担财政兜底,这对农民来说是很实惠的事,应该很容易推广!

  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政策不一定是完善的,所以在运行当中,我们必须不断征求意见,以期达到完善!”在洪长华看来,征地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失地农民的权利并无矛盾,这其中只是暂时利益的一种重新调整,也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这种保障体制的建设,来补偿农民、帮助农民!

  “这个制度给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一个好的模式、氛围!”苏局长特别指出,我们现行的社会保险只是保障了城镇职工,农村农民的保障水平是极低的,还不到10块钱,几乎可以忽略。那么,怎么把这个社会保险扩大到农村去,这是政府要解决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晋江市提供了这么一个模式,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的确,作为泉州第一个尝试给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的区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8月份,在召开的晋江被征地农民保险动员大会上,晋江市市长杨益民直接指出,目前制度着眼于失去土地的这部分农民,今后的思路要覆盖所有农村村民、覆盖到所有城乡居民,《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试金石,提供的是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和政府稳步推进的态势相比,民众对这项政策的需求已经展现出来。“最近都在看新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家!”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曾松向记者打听起消息。

  曾松抹了抹酸酸的鼻子说,他脑海里最常浮现的画面是:父亲驮着背,在四处收瓶子;母亲在那些新盖的楼房内外推推扛扛……他最牵挂的事情就是,给两个老人家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个月可以领点养老钱,这样他就放心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