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9·1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东部·浙 江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0:0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浙江7年打造69个教育强县

  去年教育经费总投入比1998年增长377%

  本报讯浙江省开展教育强县创建活动7年来,共有69个县(市、区)被授予教育强县称号,占该省县(市、区)总数的76.7%。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从1998年的58.1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16亿元;2005年浙江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47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377%,人均教育经费达到846元。

  早在1997年,浙江省便实现了“两基”目标,并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浙江从1998年起在全省开展教育强县创建活动。教育强县要求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在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强镇不低于60%。

  7年来,浙江省以创建教育强县活动为载体,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了全省基础教育内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了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受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该市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尤其是山区、库区的教育相对薄弱,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

  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四改”工程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改水、改厕;2005年开始实施改寝室、改食堂工程,计划在三年内投资2亿多元改造食宿总面积30万平方米。同时,针对一些山区、农村教师素质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衢州市于2005年开始创新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在市、县两级网上建立名师资源中心,让全市200余所学校能够共享到网上名师资源。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2005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上,赞扬该工程“花钱少而对提升教师素质的效果非常好”。

  据衢州市2005年教育年报统计,该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99.88%和98.08%。衢州市继龙游县成为浙江省欠发达县中的首个教育强县后,江山市、柯城区也相继被评为省教育强县。

  记者同时从浙江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获悉,旨在促进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四项工程”正在全面展开。三年内省财政每年将投入4亿元,预计拉动全省各级政府投入超过3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比例总体上达到9%,并享受政府提供的每人每周2~3餐、标准为5元的营养餐;寄宿学生实现1人1床,生均宿舍面积3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1平方米;对17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均衡发展:浙江义务教育的主题词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浙江省在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重点抓好教育的薄弱环节,切实保障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宁波江北区:实施教育统筹,实现“五个统一”

  江北区是宁波市三个老城区之一,在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前,该区与国内其它许多地方一样,办好重点校、窗口校的政策偏向和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障碍,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师的福利待遇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教师普遍不安心,骨干教师要求调往城区并向重点学校集中,导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城区学校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江北区积极探索实施教育统筹政策,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一号工程”。2002年,江北区政府实施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将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上划区本级管理。同时对教育的投融资机制与中小学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成立了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和会计代理中心,将全区所有公立中小学财务及预算外资金实行统筹管理,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城乡教育的统筹。

  几年来,江北区在落实均衡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完成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且农村总体上高于城市;统一配备学校的设施设备;统一城乡教师的配备标准;统一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义乌:“以县为主”推进教育均衡

  地处浙江中部、位列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第15位的义乌不仅是经济强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处于该省前沿的教育强市。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教育不强,经济难强。”

  近5年来,义乌市教育经费投入始终保持在每年7亿元至8亿元。市财政强有力的支撑和合理的建设资金分担机制,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学校配套设施、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05年,全市各类学校全部达到部颁新标准,中小学生在示范学校就读率达到61.6%。

  到今年初,义乌市已完全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项体制性改革规定:教师国家发工资、地方津贴、课时补贴以及各项福利奖金全部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生均公用经费按学段确定标准,年初也纳入财政预算,城乡统一标准;学校设施和基本建设经费全额由财政负担,列入预算,学校以及乡镇无需筹措配套资金;学校所有收入全部作为财政收入,全额上交财政。据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小学的年生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360元至380元提高到600元左右,农村初中由500元提高到800元左右,真正实现城乡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均衡。诸暨: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近年来,诸暨市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加大对欠发达乡镇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前几年,择校之风一度在诸暨盛行,择校、择班、择教师导致的结果是大批乡下学生涌进城,同时一些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向城里学校挤,城区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这更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2001年,诸暨市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全省教育界引起震动:全市城乡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统一开设英语课,推行此法的目的就在于消除一些城区小学的“英语品牌战略”优势。同时,该市采取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加强农村破旧校舍改造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对欠发达乡镇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比例,建立帮困助学基金,建立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2004年,诸暨市所有乡镇全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普九”验收,成为浙江省教育强镇。

  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是体制改革

  ——访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振斌

  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强省。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浙江教育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创新发展?

  日前,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振斌。

  王振斌告诉记者,和江苏、广东相比,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999年制定《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纲要(2000~2020)》时还显得相对谨慎和保守。但仅过一年,《纲要》制定的许多发展目标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为此,浙江省2000年又制订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对整个“十五”期间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重新进行了表述。

  然而,2000年制定的主要指标很快又被刷新。据此后三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列举的数字,三年中高中阶段教育获得了惊人的发展: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9.85%,仅落后江苏居全国第二;2004年则是跳跃式的发展,达到了87.5%,不仅提前达到了预期2005年达到的目标,而且还高出2.5个百分点,把作为瞄准目标的江苏无情地甩在了后面。

  面对这样的发展速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在《浙江“教育强省”的文献研究》一文中曾说:浙江省的教育发展与浙江省的民间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

  对此,王振斌认为,浙江教育的飞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是空前活跃的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绍兴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尝试、长兴县“教育券”的试验、台州“教育股份制”试验、杭州中小学的四学期制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浙江省也积极创建“教育强县”,这些举措有效地缩小了基础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推进了教育公平。

  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王振斌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涉及人才培养、社会公平的问题,浙江省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王振斌告诉记者,据省教育厅掌握的数据,在有些县,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还未能达到学校正常运转的要求,如某县小学的公用经费标准是200元,而事实上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要超过400元。对于这些情况,浙江省以及各级地方财政下一步都将花大力气解决。同时,城区学校差距问题也是民众关注的一个热点,新义务教育法已经从法律上提出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平等的教育。落实这一要求,缩小学校差距,降温“择校热”将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发展下一步的一项重点工作。

  王振斌同时指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通过财政注入、法规强制等措施在短时间来实现,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王振斌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二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王振斌最后说,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真正的核心。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浙江省将借新法实施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义务教育切实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办出让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数据调查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免学杂费

  浙江省现有各类中小学校9129所,在校生673.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后,各级政府每年落实经费1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承担4.6亿,各县市承担6.4亿。省财政对一类地区(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对其他市县根据经济和财政状况,分别按二类地区省补70%、三类地区省补50%、四类地区省补30%、五类地区省补20%给予转移支付。

  ●实施教育强县创建活动

  1998年实施教育强县评选活动以来,924个乡镇被评为教育强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2.2%;69个县(市、区)被评为教育强县(市、区),占全省总数的76.7%。

  创强活动促进了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从1997年到2005年,全省撤并小学13632所、初中711所,小学、初中校均人数分别由1997年的186.7人、706人上升到2005年的561人、891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规模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基本消除了薄弱学校。

  据2005年统计,浙江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为99.99%,初级中等教育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59%,三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8.5%;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初中为98.4%。

  同时,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全省目前有幼儿园11472所,在所幼儿达132.2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从1997年的57.5%提高到2005年的91.0%,位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普职之间保持了适度的比例。

  ●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

  2005年5月,为改善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浙江每年投入约9.4亿元启动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其中省级补助3.7亿元,在每年已经安排70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3亿元,保持3年不变;预计全省3年共投入约30亿元。截至2006年3月,“四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量12.9亿元。

  ●扶持五类弱势群体教育

  特别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问题,关爱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学生。2005年,浙江共有5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补助,占学生总数的9%,资助金额2.94亿元;共有21.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占学生总数的4.1%,资助金26.2万元。浙江全省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数65万人,入学率达到96%;全省共有43.5万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占全部在读学生的67%;全省共有267所民工子女学校。同时,还设立了省级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对全省民族自治辖区内的普通中小学,以及省内经批准办有民族班的普通中小学提供补助。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李刚殷 实习生曹鸿涛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