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寻根:元勋子女长征到吴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05:08 华商网-华商报

  

寻根:元勋子女长征到吴起(图)

  秦邦宪(博古)之子秦铁小时候在延安生活了7年,对这片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见到老区人民格外激动

  本报记者胡国庆摄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穿越连绵起伏的六盘山……经过36天的“长征”,走过11个省份,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团昨日抵达最后一站———陕西。

  铿锵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陕甘交界的吴起百姓用一曲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出了吴起群众对红色后代的热烈欢迎。70年前,当中央红军到达吴起,把这里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时,乡亲们拿出自家的红枣,捧出热腾腾的油糕,把红军将士请上热乎乎的炕头,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欢迎亲人。今天,历史上的这一幕重演了。

  昨日中午,这曲动人的旋律再次响彻吴起县城。伴随着乐曲声,红军的后代们踏着父辈的足迹走来了。他们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彭德怀元帅的侄女彭钢,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左权之女左太北,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惠,秦邦宪(博古)之子秦铁……

  吴起县县委书记薛占海亲迎到陕甘交界的白豹镇,代表吴起12万群众向重走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表达崇敬之情。

  当年,红军抵达的吴起还只是个山洼里的小镇;如今,迎接元勋子女的吴起县已是西部经济百强县之一。元勋们的子女听着介绍,欣喜地点着头。在县城中心的长征广场上,元勋子女们看着显示红军长征的壁画,触摸到的是当年长征的千辛万难;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漂亮的群众活动广场,一座接一座高大的楼房……秦铁老人自小就在陕北长大,自称“延安娃”的他激动地说,这是他“长征”看到最好、让他最高兴的情景。

  开国元勋子女一行在吴起参观了革命纪念馆,浏览了市容新貌,于昨晚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欢迎

  打起腰鼓敲起锣唢呐声声迎亲人

  翻过宁夏六盘山,穿过甘肃革命老区庆阳,前面猛然响起激越的锣鼓声。昨日中午,开国元勋子女一行刚刚进入陕甘边界,就受到当地村民热烈欢迎。

  一听到熟悉高亢的唢呐声,在陕北长大的秦铁急得拉开车窗,他想让大家都听听:到陕北了,听,这就是陕北的唢呐!

  这时,在车队前方,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也响了起来,道路两旁早已站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车队还未停稳,腰鼓、唢呐一齐震响了。

  元勋子女们走下车,秦铁、罗箭等人几乎是冲上去,和老乡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周秉德、彭钢、罗东进等也都走进群众当中,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太激动了,说出口的只有“谢谢”、“谢谢”。

  这些欢迎的群众都是陕甘交界处吴起县白豹镇郭克廊村的村民,听说“重走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要从这里经过,村民们擦亮了唢呐,背起腰鼓拿起锣,一早就在路边守候。唢呐手许左东说:“他们都是革命前辈的后代,陕北人民想见见他们啊!”

  背景

  长征中的吴起

  地处陕甘交界处的吴起,因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在此屯兵而得名。长征前,这里是刘志丹领导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区。1935年9月18日,长征的红军部队进入甘肃宕昌的哈达铺休整。红军在当地一邮局找到些旧报纸,上有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中央红军至此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毛泽东在团级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到陕北去,找刘志丹。”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进入根据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吴起镇改为吴旗县。2005年10月,吴旗县易名为吴起县。

  侧记

  “我这个延安娃回家啦!”

  兴奋博古之子拍红巴掌

  “回家啦!我这个延安娃终于回到家啦!”

  掌声中,66岁的秦铁老人微驼着背,一个跨步登上演讲台,一开口就真情流露。

  作为秦邦宪(博古)的儿子,他实在是太激动了:出生只有两个月时,他就来到这里,一直长到7岁。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小米粥、糜子糕,还有浓浓的鼻音,多么亲切啊!几十年过去了,他终于再次回到了在梦里才能见到的故乡。昨日中午,“重走长征路”活动团从甘肃抵达陕西,在吴起县有关方面组织的欢迎午宴上,秦铁老人激情演讲三分钟。

  老人讲话的声调很是亢奋,“我们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寻根。”由于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真正的“行走”,身体已经吃不消,所以很多路段都是乘车。秦铁老人把这比拟为“机械化部队的行走”,而且,通过一个多月的“行走”,“这个根我们找到了!”

  “我想替我父亲还一个愿,感谢当年父辈在长征途中经过的11个省份的各族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我们军队的衷心爱戴和无私奉献。”说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掌声又一次响起来,热烈,充满着激情,洋溢着温暖。秦铁老人也激动地站在演讲台上,鼓着掌。他笑着扶了扶帽檐,那上面,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愈发鲜亮。

  他一直笑着,很少吃东西,听着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把双手举到胸前,按着音乐的节奏不住地拍着巴掌,手都拍红了。

  吴起当地群众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欢迎这些开国元勋的子女,秦铁跑过去,挨着个拉拉手,不断说着“你好吗”、“谢谢啊”。演唱的吴起女娃娃刚唱一句“锣鼓响来秧歌儿起呀”,他就大声和着,“黄河唱来长城喜呀”。尽管有些歌词老人可能记不大清了,但他一直跟着唱,眼镜滑下鼻梁也顾不上推一下,还抓起桌上摆放的塑料花,送给台上笑盈盈演唱的俊俏女子。

  秦铁回到座位上,却又很快站起来,重新到台上去,握住合唱的小伙子大姑娘的手,始终激动得乐呵呵的。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兴奋地说,不会唱也让这浓郁的歌声感染得会唱了。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东方红》、《送红军》……一首首从革命年代传唱至今的民歌不断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和心中,让这些“红色后代”深受感动。

  激动左权女儿悄悄抹泪

  听着熟悉的曲子,左权之女左太北偷偷抹泪。“我是听着陕北民歌长大的,这会儿再听,我又回到了童年时代。”1940年8月,刚满三个月的左太北被父亲左权抱在臂弯里带到延安,等离开时已6岁。“虽然那时还小,但听熟了的陕北民歌怎么也忘不了,脑子里经常回响着陕北民歌优美的曲调。”

  在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到达遵义时,左太北因为心脏病中途离开,但为了回到陕北看一看,为了再听听那熟悉的陕北民歌,在进入陕西前的一站,她又从北京赶了回来。她感慨地说:“前面我们走的是父辈们的路,进入陕西走的就是我童年的路了。”

  台上的歌手唱起《到吴起镇》时,已满头华发的左太北眼含泪花,边打拍子边跟着唱了起来:锣鼓响来秧歌儿起呀……

  喜悦彭德怀侄女忙拍照

  “来,给我在这里留个影!”满头华发的彭钢老人快步走到一块巨大的诗碑前面,脸上挂着笑容,身体站得笔直,很是自豪的样子。诗碑上,镌刻着毛主席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彭德怀,正是68岁的彭钢的伯父。站在诗碑前,彭钢高兴极了,单独留影后,又拉住周秉德、左太北一起合影。随后,老人来到另一块石碑前,仰头看着,那是毛主席写完那首著名的诗之后不久,1935年10月23日,中央红军在吴起县梨树园召开会议时,总结长征说的那段话———

  “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彭钢默默念着毛主席的话,又举起了相机。这些年已六七旬的老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重温了历史,历史也将记住伟大长征70年后的又一次特殊的征途。

  本组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孙强张小刚周清采写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