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高考落榜考生继续求学-落榜生易被诱惑有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0:45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李金花、张真珍)

  落榜生对各类招生点可以说是又爱又怕”,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放心地去“爱”它们呢,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唐山师院的张亚钧副教授。

  记者:有些招生咨询处做出了很多美丽的承诺,这些承诺明显就是无法实现的,但
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考生和家长深信不疑呢?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骗?

  张教授:为了扩大生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招生人员的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甚至是违法的。而考生和家长容易被诱惑的主要原因是:

  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缺陷,相关部门对落榜考生的关心还不够,为这批人提供的上大学之外的出路还太少。因此,即使有人对各类的招生有所戒备,但也不得不心存侥幸去试一试。

  高考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在高考中,有很多考生其实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无法承受高考带来的压力,以致在高考时发挥失常,这部分考生从心理上来说很容易被这些招生咨询处的谎言所诱惑。

  另外我还要特意提一下农村的考生,对他们来说,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高考几乎是他们惟一的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走出去,这就造成了他们必须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而且必须要成功地挤过去,这也使得他们在高考落榜后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继续上大学。

  记者:那些以“名校”冠名的职校、成考、自考学校和“名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否能实现招生人员所说的“同等待遇”?

  张教授:这些学校都属于他们母校的分支机构,他们的出现也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主要是由于国家现有资源的缺乏,无法满足所有人上大学的愿望而采取的一种折衷的方法。表面上看来,这部分学生的待遇和正规录取的学生好像一样,其实在执行方面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跟清华大学成考毕业的学生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

  记者:所谓“内部指标”是否存在?

  张教授:确实存在内部指标,目前这种违规的招生行为还没有完全杜绝。但高价购买“内部指标”本身就是违法的,更糟的是,所谓“内部指标”有时只是违规招生人员的诱饵,等你交钱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悔之晚矣。

  记者:许多招生点根本不问考生成绩,就许诺他们能进名校就读,这对他们的将来是否会有影响呢?

  张教授:当然会有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是对学生本身的,主要是不考虑学生学习基础或学习能力方面的问题,不切实际地让他们上名校,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有所收获,反而会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招生咨询处的这些承诺不能兑有可能使得学生心理反差很大,心理的不平衡不仅会对学生自良性发展造成伤害,还可能成为的不安定因素。

  记者:考生应以一种什么样度去选择自己未来的出路呢?

  张教授:如果是高考发挥失学生,不妨选择复读。如果想通生机构进入大学,就要真正去了些招生处承诺的可信度,要广泛教育主管部门咨询。另外,不要实际地只盯着上大学这一条出路知道行行都会出状元,即使高考路走不通也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如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学一术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