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作难找兜里没钱大学生频频落脚救助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2:51 黑龙江日报

  “亲身经历过,你才能体会:人跌到最低点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位接受救助的大学生。

  备受瞩目的“收容所”里,再次出现了大学生的影子。不同的是,这是他们主动进入的,而这个机构已更名为“救助站”。

  尊严与饥饿的冲突

  广东东莞松山湖大道同沙路———市属救助站,8月21日17∶40。一个眉清目秀但衣着邋遢的男孩,正在准备拍照。这是接受救助的程序之一,因为此处要存留“落难者”的档案。

  男孩迟疑了一下,还是挪过去了。在他之前的被拍照者,是一个右眼上留着长长刀疤的流浪汉。这似乎让他感到巨大落差———此前一个月,这位23岁的男孩身着学士服,神气地拍摄了学位照。他是华中某学院2006届的毕业生,名叫赵亮。

  东莞市救助站共有348张床位。据记者核实,2006年1月15日至8月22日,共有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寻求帮助。媒体曾报道,“仅在七八两个月,就有60名大学生接受救助”———这也没错,但剩下的人并非应届毕业生,而且有些身份无法核实。

  几乎所有的走进救助站的大学生都曾“心比天高”。某民办大学的毕业生傅铭,一直梦想着开大公司;某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2005级学生严雁,自信是做设计大师的料子。东莞救助站一位工作者说,一名被传销组织骗得身无分文的毕业生听说“要拍照”,扭头就走……

  他们不得不选择了这个一度被视为“弱势群体聚集”的地方。但一个大学生说,当被救助者可以得到救助,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这里的一天

  这里的宿舍分为A、B、C、D四个区,分别为容纳老年人、未成年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每个区有7个房间,每个房间摆放12张床;一间娱乐室,里面有电视机、象棋以及报刊。

  8∶00-8∶30、11∶00-10∶30及17∶00-17∶30,是受助人员的用餐时间。在管理者的带领下,人们拿着用膳卡走到食堂前排队等候。此时也讲究顺序:老年人和儿童先入,随后是女性、男性。

  “饭菜都是基本的‘配置’,不会太好,但也不差。”救助站副站长袁伟华说。比如,8月21日中午的菜是白菜炒鸡肉块,很多人都会飞快地把它吃完。但傅铭对饭食有些不满,还包括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程度”。这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感到了压力”———以前,从没有人这样要求过他们。填写“受助人员登记表”时,他就提出,我要帮你们打扫卫生,“我有手有脚,有知识,为什么要吃白饭?”

  按照规定,接受救助者最多可以在此待10天。之后,工作人员会为他们买好回乡的车票。“但对绝大多数大学生,只在这里住两天,朋友和同学就会送钱过来。他们一般不会告诉父母。”袁伟华说。而当离开这里时,他们或者低着头,或者飞快地跑出去。“我们很想尽快摆脱这里,”一位被救助的大学生说,“但工作的压力却难以摆脱。”

  为何走进救助站

  这确实是个问题:人事部统计,2006全国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教育部称,只有约六成以上大学毕业生以各种方式实现了就业。

  按照《救助管理办法》规定,被救助对象需要满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没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无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那些工作无着落、身无分文、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畴的大学生,恰恰符合上述4个条件。

  自2003年8月东莞救助站成立,每年都会有几十个大学生走进来。七八月份尤为集中,因为暑假期间找工作的学生很多。

  记者询问了广州、深圳、南京、苏州及杭州救助站,有关人员均表示:他们曾多次救助大学生,其中深圳的比例“不少于10%”,救助原因主要是求职未果及钱包被偷。但在西部城市重庆和成都,几乎没有大学生寻求帮助。北京和上海则未透露相关情况。

  被改变的和将改变的

  但被救助的“阴影”让很多人难以摆脱。6月30日进入救助站的程凌———她是华中某学院的毕业生———一直在吃镇定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志英教授,或许更能体会这些孩子和家长内心的痛苦。她刚刚完成了一组有关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大学生人生选择的课题。

  在发放了3200多份问卷、近一年的调研后,李志英发现,来自于“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以及“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孩子,在毕业时更多会“读研”或是“出国深造”,而来源于“工人”、“农民”家庭的孩子,大多坚定地选择了“就业”。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一份好工作,不仅意味着个人美好的未来,更意味着提高整个家庭的阶层地位。所以,他们在就业时面临着更大压力。”李志英说,“但由于学历没优势,缺乏经验,在‘人情社会’中所占的社会资源更是匮乏,这群孩子最后不得不接受救济,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冲击。”(文中大学生均为化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