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爱德基金会的工作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8:53 中国扶贫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是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非营利性民间团体,其宗旨是在信仰互相尊重的原则下,共同献策出力,开展同海内外的友好交往,发展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维护世界和平。

  自1985年成立以来,爱德本着上述宗旨,积极开展筹款活动,接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团体的捐赠,举办诸如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防盲治盲、农村发展、救灾等各项社
会公益事业。截止到2005年底,爱德共募集了近9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捐款,同时还募集了大批实物,项目区域覆盖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成立21年来,我们主要的工作有:

  1、农村发展与扶贫方面: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展了许多以满足当地群众需要的单一项目和30多个主要以西部贫困县乡为项目区的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建饮水项目600余个和灌溉站100余座,新开发耕地50,000亩,种植林木40余万亩,在农村培训各种人员60,000余人。此外还开展了小额贷款项目,覆盖10多个县,循环基金达800多万元。参与小额贷款的农户有6000多户,其中参与的妇女有4200多人。农村发展项目直接受益人数达200多万人。

  2、救灾抗灾方面:早在1988年我们设立了大兴安岭奖励基金,奖励在大兴安岭坚守岗位和有贡献者。近年来,我会对每年的主要灾害及时作出响应,先后主要资助了1991年的华东大水灾、云南

丽江、河北张北等地的
地震
、1998年长江水灾、内蒙和新疆雪灾、新疆巴楚地区地震、2003年淮河水灾等的救灾抗灾工作,其中仅1998年长江水灾一项我会捐赠资金达2000多万元。

  3、教育方面:引进外国文教专家与教师1,800人*年,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我们所聘的外教有1人获国家级友谊奖,近50人获省级外国专家奖。引进1000多名外教对2.5万人次的中学老师进行暑期英语培训;以资助中小学生为目标的重返校园资助了近8万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薪火工程项目共资助了238名贫困大学生,农村危校重建项目共建了300多所中小学校。

  4、医疗卫生方面:为配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的规划,为缺医少药的边缘地区培训乡村医务人员16,000多名和6,000名乡级卫生人员。自1996年起在云南省开展

艾滋病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艾滋病人的关怀和生产自救项目,并已扩展到河南省、广西、湖南等省区,开展了约200万人次艾滋病预防培训同时还开展了艾滋病人的关怀和生产自救项目以及艾滋孤儿的救助项目。在农村地区帮助建立了70多个村卫生室,为甘肃、青海等地提供了4辆流动医疗手术车。

  5、社会福利方面:残疾人事业方面,除手术治疗之外我们推动支具、教育、职业培训等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工作,儿麻患者接受康复者即有1,404人。培训康复人员1,046人。资助了63所儿童福利院约8,000人,对他们进行助学、助医等。被江苏省评为全省残疾人三项康复先进单位。

  6、失明人事业方面,我们培训了眼科医生和眼保健人员6,100余名,在600万人群中进行了眼病筛查,资助派出了100支巡回医疗队,为18万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我们获得了国务院残疾工作协调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由于爱德在各方面工作的突出表现,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授予我会“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爱德是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机构,由此爱德从小到大、由近至远发展起来。总结过去21年的历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需求为本、雪中送炭。爱德成立以来,始终以满足基层百姓的基本生活生产需求为目标,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会从初期的建水井、电灌站、沼气等小型扶贫项目,到开展农林牧、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发展项目;项目区从江苏及东部地区为主逐步扩展到西部的大石山区、黄土高原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转变始终瞄准社会需求,始终把满足百姓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需求为第一要务。爱德本身也在迎接这些挑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诚信至上、专款专用。公益项目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以人们自愿捐赠的形式来缩小贫富差距,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因此,公益事业必须诚信至上。为此,爱德始终严格管理捐助资金,用好每一分捐款。我们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设立独立的银行帐户,单独建帐。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办实效”的“三实”作风,以较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社会需要,多余或节余的资源不论多少如数退还。例如,我们退还的一笔项目捐款仅185元人民币,而退还的一笔项目专项管理费多达20多万元。正是这样的做法,爱德赢得了捐款人和捐款单位的信任。诚信乃是民间组织的立身之本、发展之道。

  三、多方协同、三个一点。对待任何项目,爱德始终坚持“三个一点”原则,即爱德支持一点、地方政府合作机构配套一点及受益群众贡献一点。实践证明,在我们的项目工作中,这个原则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个原则,我们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动员了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工作,并且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爱德决不大包大揽,造成受助方的依赖性。通过实施项目,爱德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改变处境的主力军,成为主宰命运的真正主人。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着手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是难以奏效的。基于此,我们在扶贫发展项目工作中不急功近利,不竭泽而渔,注重帮助贫困社区在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最根本的是要注重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项目的计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中,强调群众的全程参与,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三个参与,创新发展。民间组织的特点之一就是机构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爱德在引进援助资金的同时,十分注重结合我国的国情,引进国外的先进工作理念和方法,提高我们的项目工作水平。例如,爱德将国际上采用的参与式方法介绍到国内社会发展工作之中,提出了群众、专家和政府“三个参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参与式社区发展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得到了项目区群众、政府的广泛认同和国际合作机构的充分肯定。

  六、优化结构,强化培训。没有健康的机构文化,没有一支精良的队伍,再好的理念和原则也仅是空中楼阁,根本谈不上机构的发展和项目的拓展。因此,爱德特别注意员工队伍建设,提出了“三心”要求,即博爱心(COMPASSION)、事业心(COMMITMENT)和钻研心(COMPETENCE)。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爱德形成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梯队式员工队伍,为爱德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我们又新提出了机构发展的“三力”要求,即沟通力(COMMUNICATION)、合作力(COOPERATION)和创新力(CREATIVITY),希冀爱德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从而保证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

  回顾21年来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是与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与贫苦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21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关心和支持爱德的事业,项目区老百姓更是节衣缩食,投工投劳,有的还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为爱德项目的成功实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国内外朋友的支持,爱德便一事无成。爱德的事业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净化了所有参与爱德事业的人员的心灵和丰富了他们的生命。

  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两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之中,即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城市工业化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的社会发展事业在这两个历史性转变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会。爱德决心在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本着我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继续为推广爱的事业努力,为促进我国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