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松花江支流污染调查:百姓顺利走出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22:31 《经济半小时》

  百姓顺利走出恐慌

  就在吉林省全力防治污水的时候,位于下游的哈尔滨环境监测站也立即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环保部门预计污染带将用12天左右的时间抵达哈尔滨,那么,到时候哈尔滨的市民能不能安然度过一场危机呢?

  黑龙江省环保部门已经与上游的吉林省环保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在省界江段加大了监控力度,但黑龙江省环保局表示,他们目前暂时不能估计此次污染是否对松花江黑龙江境内江段造成严重影响,看一下前线记者姜龙飞的报道。

  马洪涛:“龙飞你好。”

  姜龙飞:“洪涛你好。”

  马洪涛:“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哈尔滨人现在是否还担心水污染的问题?”

  姜龙飞:“我今天的感受是这样的,无论是在哈尔滨主要的风景景点、松花江边,还是在一些主要的商业区,还有一些大的超市里面,我并没有看见哈尔滨市民抢购水,或者说是有什么恐慌的状态出现,在这个江边,很多市民不但是不担心自来水,还在江边嬉戏、玩耍,就跟正常原来的状态基本相似。”

  马洪涛:“那就是说其实这次出现恐慌是很短的时间就过去了。”

  姜龙飞:“对,我还跟一些哈尔滨市民也做了一些沟通,因为在他们的感觉,就是说昨天晚上之前,下午阶段可能是得到了一些消息,都是口口相传,甚至是电话通知的他们这么一个消息,然后,就是搞的心里有些恐慌,作了一些准备,存水,买水的一些工作,但是可能马上市台的新闻,还有省台的新闻都做了相关的报道,降低了他们的恐慌,同时,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又加大了供水的力度,使得水基本恢复了正常,所以他们现在感觉可能这个水污染的危机对他们来说,在他们心里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点。”

  马洪涛:“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经历了上次的

水危机后,哈尔滨有关方面在处理这方面的时候,显得要比过去成熟一些了?”

  姜龙飞:“是的,这个感觉我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我是在昨天晚上赶到哈尔滨供水公司,在供水公司他们就是说,强调了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动了一千多名职工,重新又走上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同时他们也说因为有了上次的水危机事件,他们现在也建立了一些长效机制,比如一些应急机制,同时我了解到这个活性炭的运用,他们现在就是说无论是否有污染,他们在正常的水供应、水处理的过程中,在源水,也就是松花江水进入这个水厂之前,都要加入活性炭,就等于适宜个防患于未然的长效机制,同时我从政府其他的一些职能部门也了解到,现在他们都对于类似的这种危机,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长效机制,我感觉,昨天他们在面对这个事件的时候,显得还算是比较从容。”

  评论:让环境违法无利可图

  去年11月中石油吉化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不到一年时间,松花江再次响起环境灾难警报,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在这次事件中反应迅速,应急措施也比较得力,到目前为止,灾害还只局限在松花江的一个支流牤牛河上,还没有造成去年那样大面积的环境灾难。

  记者在采访中已经发现,这家企业在出事前已经被警告过多次。但他们没有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反而继续偷偷向牤牛河排放致命的污水。

  企业抗拒监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化工治污需要高昂的成本,老老实实治污,企业就得出钱,如果偷偷排放得逞,企业就可以省下大笔资金。从企业这个源头解决污染问题,是治理污染最节省成本的办法,企业偷偷排污,将把环境灾难强加到别人头上,它也将成千倍、成万倍地放大治理污染的成本。

  要阻止企业冒险,还只能靠加强监管,只能靠用严厉的惩罚措施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让企业牢记一个简单的道理:守法才能生存,违法不但无利可图,而且只能死路一条。监管不得力,实际上是在纵容企业犯罪,在这个事件中,记者有一个疑问:环保部门既然已经多次发现

长白山化工不达标,为什么还允许其继续生产?

  有这样一个资料:仅2005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就接到36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其中特大的3起,重大的10起。化工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各地遍布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化工企业,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化工污染事故高发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化工污染的监管问题,中国大地的很多河流都有被污染的危险,到那时我们还喝什么呢?

  记者 王亚丹 姜龙飞 罗垠 袁柏欣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