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食品黑窝点为啥屡打不绝? 谁在蔑视我们的健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5:4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昨日,本报报道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毛坦村14家苕粉窝点集体制假后,当天接到了110多位读者来电,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还有什么食物能让人放心食用?”当天,本报记者采访各方人士,问的也是同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食品’仍在间接地‘谋杀’我们的健康?”。

  观点

  

  ●当地村民的小利益,危害了整个社会的大利益,青菱乡毛坦村成为苕粉黑窝点聚集地,与当地一些人的“护短”不无关系,“不客气地说,这实际上是在明目张胆地纵容造假”。

  “猫鼠游戏”如果再玩下去,威胁的将是民众的生命安全。根治城郊结合部的食品造假顽疾,应先从治理这种“小农意识”做起。

  (武汉市政协委员胡本善)

  ●按目前的监管分工格局,在一种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中,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5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着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多头管理带来一系列衔接问题。

  这么多部门都在管,结果仍未让老百姓满意。因此,建议尽快改变目前“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实则共同不管”的局面,集中由某一个部门实施监管,以规范食品生产销售行为,“卫生部门也好,质监部门也好,总之要明确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也要拿这个部门是问。

  (全国人大代表仇小乐)采写:记者苏永华

  食品黑窝点为啥屡打不绝?

  

  一位自称在洪山区“生产”酱肉的作坊主致电本报,竟然在电话里大言不惭:“我们就是不办执照才会有钱赚,质监、工商这些部门,顶多就是收几口锅灶,罚几个钱,我换个地方接着搞,一样可以赚回来。

  自称在武昌开餐馆的陈先生来电称,他经常去大东门一家干鲜批发市场进货,商贩们都把真货摆外面,假货藏里面,工商根本看不到。就算被工商查到扣留假货,这些商贩马上就拍屁股走人,处罚很难到位。“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多假的”

  北京铁路局退休干部刘先生称,食品安全乃性命攸关事,“黑货”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没有用“重典”。没能将这些人罚得倾家荡产。长期以来,造假的成本太低了。

  在武汉轻轨工作的万先生问:很多黑心食物里含的化学物品,长期食用肯定是致癌的,这样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当“投毒”来定罪呢?

  “打黑”,我们还有什么招?

  

  洪山市民王先生、青山的张先生说,在很多领域,中央为了让地方政府切实负责,出台了“行政首长一票否决制”,食品安全,人命关天,为什么不能引入这一制度?是不愿还是不敢?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可对市长、区长、乡长等行政首长“一票否决”。

  建议将制假与行政官员的政绩直接挂上钩。

  武汉铁路分局工业公司的冉女士提出,集贸市场是伪劣食品的重灾区,进货渠道不透明,如果出现问题难以抓住责任人,建议食品进销货实行实名制,经营负责人有相关身份证明,万一出现问题,可将受害人“顺藤摸瓜”。

  武昌工商分局的方先生称,目前武汉各集贸市场尚未建立食品准入制,食品进销来源的档案都是一片空白。应该加强集贸市场管理,像超市一样对食品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建立完整营业执照档案备查,否则一律禁止销售。

  武钢退休干部马先生说:其实现在的打假难,与少数房东的既得利益也有关。有的房东明知有人在出租房内造假,不仅不报,还尽量帮其打掩护,以保护自己的出租收益。对于这样的房东,必须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武汉二轻局汽车队退休的许师傅称,应该处罚房东,房东有所畏惧,商贩们的藏身之地会越来越小。

  房地产中介王先生建议,应设立举报有奖制度,对那些举报生产有害食品的市民,可给予重奖。因为这也是一种见义勇为。

  长江蔬菜杂志社张女士提出,食品经营的主体现在实在太乱了,小作坊泛滥导致假货不绝,建议借鉴定点屠宰等领域的经验,对百姓食用量较大的一些食品实行定点生产、或实行准入制,严禁小作坊加工。比如温州,豆腐类制品是由政府指定部门统一生产的,严禁私人加工。(记者张乐克 通讯员刘阳 实习生刘杰)

  黑作坊屡打不绝 工商也有“苦水”

  

  食品“黑作坊”屡打不绝,工商执法部门也有苦衷。洪山工商分局办公室一位姓容的主任说,一方面工商部门只能按照涉嫌违反无证经营的条款进行查处。对于食品黑窝点,工商部门只有经济处罚权,而这些黑窝点老板均躲在背后,经济处罚很难到位。同时,按规定,工商部门的管理权限也只是在流通环节。

  据介绍,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标准仍有较大空白,目前全部525类食品,只有30余类建立了相关标准并设立准入门槛。像苕粉这样的食品国家尚无相关标准,也给监管带来了不少难题。(记者 张乐克)

  食品监管“缝隙”到底有多大?

  各部门衔接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漏洞不小 何时终结“猫鼠斗”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乐克 苏永华)从种植红薯、初加工成红薯粉,再加工成苕粉,一直到上市销售,再到市民的餐桌上,这根“苕粉生产链”中,分别有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等五大部门“把守”。为何仍有多达14个黑窝点集体造黑心食品的事件出现?

  昨日,武汉食品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婆婆”虽多,但缝隙不小。

  按目前武汉的食品安全监管分工,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部门负责监管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流通环节。这些部门的权限看似环环相扣,而遇到事情,时常未对接,甚至互相踢皮球。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工商查处了青菱乡毛坦村的苕粉黑窝点,但并未及时对其予以取缔,记者咨询此事时,很多处室对此表示不解:“生产领域,不是归质监部门管吗?”

  协调这几大部门的是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与监察处。该处负责人对记者称,他们“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更多时候是履行事后协调查处监管,平时还是要靠各部门独立监管。

  其实,为了统筹协调涉及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机构的运作,去年9月,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该市22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昨日,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称,在今年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中,已提出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工作机制。

  “总有一种骂人的冲动” 一名有毒食品受害者的控诉

  

  一提起去年的那个周末,市民张政民的心里就会腾地升起一股怒火:“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愤恨,那些黑心老板真令人恨之入骨。”

  去年8月的一个周末之夜,湖北柴油机厂职工张政民和几个朋友一道,在汉口宝丰路一家酒店小聚,餐后,张政民的肚子好一阵剧痛。

  一起聚餐的朋友们,凡是当晚吃了酒店苕粉的,都有不良反应。有几位朋友是在医院打了点滴方渡过难关。过了一天,本埠有媒体披露,该酒店的苕粉有问题。

  打这以后,张政民吃东西时总是忐忑不安:那些屡有曝光、常在黑作坊生产的豆腐等豆制品不敢吃了;不能深想其生产过程的卤菜,也几乎不吃了……

  “真的是搞怕了,”每每看到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张政民就止不住激动:“真想当面把制假者臭骂一通。换着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会怎样想?难道就不痛心吗?人命关天,有些人良心何在?道德何在?法律何在?”

  张政民说,记得有一则报道说,美国有家食品厂因无意中一次事故,造成消费者食物中毒死亡,结果食品厂老板被判的是“三级谋杀罪”。张政民愤怒地说,“要根治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中毒事件,已经不能指望有些人还有什么道德底线了,必须依法动用重刑。”

  “吃的不安全,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张问。(记者 杨向明 实习生 李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