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精兵简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09:22 大众网-大众日报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
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毛泽东看到提案后非常重视,并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将党、政、军、民等组织机构的脱产人员缩减到占所在根据地总人口的3%以内,军队(含游击队)与党、政、民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从而使脱产人员与根据地的供养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等矛盾;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消除党、政、军各自为政现象。

  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据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