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68岁老妪36岁青年同居9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01:10 东南快报

  “媒体介入后,对我们的生活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好的。”辽宁锦州凌海市闫家镇川条村的李玉成坦言,此前和马玉琴外出演出歌舞几乎都是无偿的,但经过媒体报道后,都要支付他们一定的“出场费”。

  9年前,27岁的小伙李玉成和同村59岁的老太太马玉琴恋爱了,遭遇双方家人强烈反对,他们逃出来,自建了简陋小房开始同居。9年后的今天,这对年龄相差32岁的爱侣开始
受到媒体的关注,记者本月23日奔赴锦州凌海市,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在两人讲述完9年来的甜蜜情史,记者着手写稿时得知,听这段深情讲述是要需要付费的。

  秧歌为媒恋九年

  “最先我只是觉得,这个老太太很特别,没想到后来还真的喜欢上了她。”

  23日中午,记者从凌海市区赶到30公里外的川条村找到68岁的老妻马玉琴时,满脸皱纹的她正在门前晒衣服。她的身后是一栋独立且简陋的水泥平房。“这就是我和玉成的家。”马一边说着,一边招呼记者进屋。这时,一个高个头,体格壮实的小伙闻讯从屋内走出,马玉琴指着他说:“我男人李玉成。”

  平房内低矮又杂乱。总共不足10平方米的地方被简单地划分出了厨房和卧室。一台老式收录机和一口陈旧的大木箱是他们最贵重的物什。

  “我们是一个村的,两家也隔得不远,但真正认识,是在那次演出之后。”马玉琴回忆道,1996年,村里创建秧歌队组织文艺活动,向来爱唱歌跳舞的她加入了,在这支以老年人为主的队伍里,她意外看到一名年轻的小伙。更让她意外的是,小伙子不仅歌唱得出色,秧歌也扭得像模像样。这个小伙,就是当年不过27岁的李玉成。

  由于两人表现出众,很快被村民们推为主角,安排对唱歌曲《母亲》和担当秧歌领跳。从此,马玉琴和李玉成开始频繁接触。

  接触中,双方渐渐开始涉及一些题外话。很快,村里组织的文艺表演结束了?熏两人难分难舍。“起先我只是觉得,这个老太太很特别,居然和我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没想到后来还真的喜欢上了她。”在马玉琴讲述过程中,一旁的李玉成很少说话,只是不停地笑,偶尔也插上一两句嘴。

  那个时候,李玉成刚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对象“拉爆”,原因是对方对文艺活动一窍不通,双方缺乏交流;而59岁的马玉琴则为病亡的前夫守寡了十多年。村里的好事之人看出了两人都有朝那方面发展的意思,便私底下给他们做了个媒,马李二人一拍即合,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遭遇家人白眼

  “你还算是个黄花大小伙,再怎么不害臊,也不能找个妈来当媳妇!”

  “这件事无论如何也瞒不过去。”李玉成说,虽然当年二人眼眉传情,村里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但当两人真正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示人时,大家看他们的神情,俨然像是发现了一对怪物。

  他们不敢亲口将此事对家人公开,商量着找来了当初牵线的村民,把他们的恋爱关系上报到大队,让村领导给李家双亲和马玉琴的俩儿子“通报”。但即便是这样,马李二人也没能如愿换来亲人的支持,相反,双方家人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你还算是个黄花大小伙,再怎么不害臊,也不能找个妈来当媳妇!”李家父母对儿子爱上老太婆的事早已有所耳闻,但让他们震惊和难以接受的是,儿子居然是认真的!

  而马家方面,38岁的大儿子本来就因为自己娶妻时太过寒酸,一直对母亲马玉琴心怀埋怨,两人多年来关系一直僵持,再闻年过半百的母亲找了一个比自己还小十多岁的后爸,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干脆连话都不和母亲说了。

  马家23岁的小儿子态度也同样坚决,他还提前将马玉琴的户口薄偷偷藏起来,避免她跑出去,和李玉成私自登记成家。

  “我又没犯法,我就是喜欢他,每天都要看到他!”即使遭遇家人白眼甚至唾骂,性格豪放的马玉琴没有害怕,仍旧天天到150米以外的李家邀约李玉成外出唱歌、扭秧歌。

  而李同时也向马玉琴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你不放弃,我就坚决不放弃。”于是,两人白天在家务农,和家人争吵理论,晚上就出来唱唱跳跳,互诉心事。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年。1997年春,仍然没有说动家人,自觉恋爱关系已经成熟的马玉琴和李玉成,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搬出来一起住。于是,两手空空的两人四处借砖要瓦,终于在川条村村口那条乡间公路旁,建起了一间属于两人的家,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

  喊男友母亲“妈”

  “我才比你大2岁,你叫我妈不是寒碜我吗!”

  9年间,两人一概不闻闲言碎语,就依靠李玉成的6亩地,和到村里村外捡一些废弃的塑料瓶等物品卖到收购站过日子。

  1999年,两人亲手砌成不到两年的小平房因灶坑莫名起火,被燃成灰烬。无家可归的马玉琴和李玉成仍然拒绝回到各自的老家,重建了现在这两间水泥房。

  “生活太困难了,我到今天都无法想象,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提到7年前的那场大火,李玉成表情很痛苦,马玉琴告诉记者,这个痛苦不仅仅是心疼那间屋子,还有男友李玉成为了垒上一张像样的炕,鬼使神差地去偷拿田里的废弃电线杆,被送到看守所劳教9个半月的难堪事。

  “他被抓了,我的心里也空了,就盼着一个月能去瞧他一次,连秧歌也不去扭了。”在李劳教期间,马玉琴经常去看望李玉成的父母,并称李70岁的母亲“妈”,最初听到这样的称呼,李母完全不能接受:“我才比你大2岁,你叫我妈不是寒碜我吗!”

  马玉琴坚持这样叫,李母无奈中也懒得再反对,时间长了,李家二老李竟也接受了马玉琴这个皱纹比他们还要明显的“老儿媳妇”。

  但马的两个儿子还是始终无法对此事释怀。

  马玉琴讲述这些时,不断有村民涌进小平房,笑着对记者说:“9年不容易啊,他们现在挺幸福。”

  自称感情挺好

  “反正我们已经结婚了,你看,连婚纱照都拍了,我们早就是合法夫妻了!”

  采访中,李玉成手机响了,是相邻的新站村邀请两人晚上过去扭秧歌,两人答应下来。“不管怎么样,也总算走到今天了。”李玉成说,两人恋爱并同住一屋已经9年,但受到媒体的关注也只是在近一两年。

  据他们二人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先后接受了省内外10多家媒体的采访,“媒体介入后,对我们的生活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好的。”李玉成坦言,此前和马玉琴外出演出歌舞几乎都是无偿的,但经过媒体报道后,上了电视的他们好像一下子成了“明星”,凌海周边县的乡村都争相邀请这对老妻少夫前往演出,且对他们支付一定的“出场费”。

  “我的户口薄在儿子那里一直拿不出来,身份证也在大火中没了,但是我们一样可以结婚。”两人称,锦州妇联和凌海妇联在听说他们的事后,主动帮他们登记结婚,“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把结婚证送到我们家!”

  随后,记者赶回凌海,向当地妇联求证此事时,妇联王主席否定了马玉琴和李玉成的说法。

  对于凌海妇联的说法,马李二人没有给予记者正面回答,马玉琴对此还稍显激动:“反正我们已经结婚了,你看,连婚纱照都拍了,我们早就是合法夫妻了!”

  “有偿”扭秧歌

  对方突然改变价钱,马玉琴转身就走,李玉成也一脸不快地赶了出来

  23日下午5时,记者应邀与马李二人一同前往距离凌海15公里的新站村,观看他们扭大秧歌。但当一行人驱车来到新站村时,对方突然改变事先谈好的价钱,马玉琴拿起装着演出服和化妆品的大布包转身就走,李玉成也一脸不快地赶了出来。

  “现在怎么办?”两人一合计,决定从新站村转车去凌海市区,找到广场上的秧歌队联系加入表演。

  马玉琴和李玉成刚在凌海下车,就有不少群众围过来。“哟,这是川条的那对老妻少夫吧?”马李二人艰难地走在人群中,向他们微笑点头。

  “我们习惯了,比这里人更多的时候都有,你不要太紧张。”李玉成一边对记者说着,一边拿下马玉琴肩头上的包,快步走向距离车站不远的中心广场——那里至少有两支秧歌队伍正在演出。

  几分钟后,身着水蓝色缎面绣花衣裤,头戴金色小花冠的马玉琴手牵同样一身光鲜亮丽大黄袍的李玉成,走入了长长的秧歌队伍,顿时,人群中传来笑声一片。

  随着第一声锣鼓的敲响,马李二人开始了领队舞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马玉琴在舞动中特别地卖力和投入,从她的轻巧的舞姿看出,她似乎已抛掉了在新站村被人爽约的不快。

  而相对内向的李玉成也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动动跳跳间,尽显兴奋和活力,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一会一把搂住女友马玉琴的腰,一会让其骑到肩上扇扇子……表演中,两人几乎一直都在对望,双目传情间,又引来周围人一阵接一阵的叫好声和笑声。

  半个小时后,已是晚上8时30分,浑身是汗的马玉琴和李玉成走出队伍,宣告当晚表演结束。

  向记者索采访费

  “以前采访过我们的媒体一般都是给的700-800元,所以……”

  回川条村已经没有公交车了,记者提出雇车送两人回家。累坏了的马玉琴一口答应下来,但李玉成却面带犹豫称不急不急,要请记者留下与他们一起吃饭,顺便聊一聊。随后,记者留下联系方式先行离开。

  十几分钟后,李玉成给记者打来电话:“你这人怎么办事的?怎么能自己先跑了,说给我们雇车也不雇,我们还得自己掏钱打车回家吗?”

  记者向其解释“逃跑”是因为人太多,只要他们将一切打理好了,就会雇车送他们走,这样一说李玉成才稍微“息怒”,要记者立即打车到广场接他们。

  记者前往,但李玉成仍面带不悦。上车后,他要求和记者同行的一位凌海的朋友下车,要单独和记者“说几句”。但路边行人不知何时认出了马玉琴和李玉成,立即又将整辆出租车围得水泄不通。

  见此情况,李放弃了原本想要和记者“单独聊一聊”的打算,让记者付过车费后,和马玉琴离开了凌海。

  “我们回到家了。”当天晚上11时左右,李玉成再次联系上记者,说了一些对记者前来采访表示感谢的话后,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你也看见了,其实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困难。”

  李断断续续地向记者说起了他在此前接受10余家媒体时,所获得的一些优待,“他们到我们家来采访,或者是请我们出去采访,都会有一定的误工费的……当然,那些都是媒体自愿的,他们看出来了,我们过得很困难。”

  记者让李玉成有什么要求可以直说,他才缓缓说道:“你写我们的故事,把它弄到报纸上去,也无非是为了报纸卖得好,这说到底也是一个经济收入问题,从这个收入中拿出个500来块的,我想应该是个小问题。”说完这些,李让记者“看着给”,记者表示不懂这行规矩无法估价,李沉默了几秒后,说:“以前采访过我们的媒体一般都是给700-800元,所以……”

  记者提出需向报社请示,次日才能给他答复,李一口同意:“大妹子,麻烦你了。”

  本月24日早上7点30分,李的来电响起:“向报社汇报了吗?你什么时候才能过来?”

  据《半岛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