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再造大运河:一部流动的史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10:09 财经时报

  再造大运河:

  尽管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在逐渐萎缩,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在彰显。运河周边18个城市联合申遗,南水北调工程使一些河段恢复,种种契机让大运河有望再次焕发活力。

  □ 本报记者 张万新 李红兴

  韩英杰

  “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一条贯穿南北、改变中国水运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在淡出历史之帷百年后,因“申遗”和“南水北调”,又突然被拉到了大家面前。

  曾经辉煌的大运河,与现在的海陆空集团运输也许无法相比,但它作为一条活的历史长廊,其象征意义和未来经济价值,依然值得期许。

  21年“申遗”路

  现年83岁高龄的罗哲文教授,是梁思成的得意门生,他与先生一样,对中国

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偏执和热爱。早在21年前,他就把大运河的申遗当作了自己的艰巨使命。由于一些原因,最后这一殊荣让步给了
长城
。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运河的关注和奔走,特别是近年来,眼看运河一些河段干枯、甚至断流,运河一些生态也在遭到破坏,他更加意识到通过“申遗”来保护这项伟大遗产的重要性。

  现年93岁的郑孝先生,也是运河申遗专家。他差不多也是从10年前就加入到了“运河文化”的保护中来。尽管年岁已高,他和罗哲文先生为了考察运河,竟把运河两岸的城市都走了一遍。

  郑老说:“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她都是生命线啊。”但两位老人却在考查中发现,运河的干枯、缩水和污染,势必影响到申遗;这也表明运河文化本身也需要我们去维护。

  罗哲文老先生更是强调:“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啊!而且北京的一切物资,经济都靠这条运河,在铁路没有修之前,它这一千多年来,就一直这样担负着它的运输功能。”

  今年两会期间,在罗哲文和郑孝两位老先生的倡导下,由58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的《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得以提交。

  不久,运河边上的18个城市被组织起来,他们将共同为申遗做出努力。

  今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小组对大运河进行了全线考察,并在杭州达成“宣言”,以后杭州将每年拿出1.4亿元来维护河道,随后,江苏、山东等省市,也拨出专款用于运河的维修上,更有台儿庄、通州等城区,已把复兴运河文化当作城市营销的一张新名片。

  对于两位老人来说,他们21年的夙愿总算有了初步的了结。这也意味着,“重塑大运河”梦想已经由纸上变成了现实。

  水上文明史

  重新疏通河流,断航多年始而通航,这种千帆竞过、两岸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以前我们只能从一些画卷中看到,现在却可以让昔日重现。

  对水的渴望和想象,一直就是困绕人类智慧的难题,但我们的古人总能迎刃而解。自2500年前就开始挖掘、全长达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这一智慧的结晶。

  “逐水而居”,随运河形成居民、城市,继而形成运河文化、民俗等,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拉开。

  这也是大运河申请 “非物质遗产”的原因。有人说,大运河的非物质遗产,还包括戏曲、习俗、饮食、宗教、建筑等等。

  正是因为有水,才催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宫殿、庙宇等建筑形态。

  让大运河重新有水,早就是众多有识之士的梦想,对于德州人来说,这种渴望尤为迫切。

  曾经是运河重镇的德州, 1968年发生断航,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铁路、公路,而没有河流,城市就如没有淑女的君子。

  “南水北调”是现代人的又一次大胆想象,它恰恰与古人智慧进行了对接。罗哲文介绍说,东线水穿过黄河后,能对河北、天津段的运河进行生态补水,大运河有望流淌起来,重现生机。

  运河复兴与国家名片

  让大运河重现生机,不仅对学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大运河的作用还不止于精神,还有物质。

  由于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东部,而大运河穿过的省市又是东部最繁华的地区。它主要是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这也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同时它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廊道。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它的运输功能有所弱化,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一点没有减弱,因为中国历史从春秋到现在,都和运河有关。京杭大运河已经作为有机组成部分,镶嵌入了母体。它与中国东部的水系基本都连上了,因此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修复一新后的运河,不仅可以恢复部分运输功能,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为城市增加经济活力,经济价值巨大。

  面临创新鸿沟

  然而,大运河毕竟是一个宏大的系统,要重新恢复它的生机,却非易事。即使调动再多的资源,也很难对大运河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不过,目前这股大运河热,至少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可在大运河沿岸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理想世界。

  不论大运河热带来多么宏大的远景,整个规划都面临着创新鸿沟,如何弥补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曾经热情高涨的专家团,在沿大运河实地考察之后,也发现大运河申遗项目需要从长计议。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着疑点,必须采取极富创意的管理方法才能弥补鸿沟。

  首先,有些专家开始特意避开“京杭”二字,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

  因为在目前情况下,整体包装大运河确实有难度,专家们认为可以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河段来展开申遗工作。这样的话,不如去掉“京杭”二字,免得在名称上影响部分河段的前景。这引起一些城市的不满。

  由于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太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利益。齐欣说,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像江南园林、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就因为涉及面过广而流产。

  其次,当初提出为大运河申遗的罗哲文认为,大运河可以尝试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三位一体进行申遗。这虽然是个创举,但遭到部分专家的反对。

  如何平衡沿岸城市的利益

  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另外一个难题,在于如何统一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意志,杭州运河总指挥陈述说,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大家在会议上容易统一,但是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不一样。

  陈述说,沿岸这么多城市,哪个城市都不可能牵头,必须要由中央部门来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两三年时间才有可能申遗成功,因为申遗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前期有特别复杂的工作。

  因为运河的申遗要结合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杭州运河指挥部虽然已经成立了3年之久,但是陈述说,因为工程浩大而且资金不足,运河前期主要是进行了工程方面的工作,关于文化的整理现在依然很难形成系统。

  而对于部分城市来说,他们则把运河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了起来,使运河文化可以通过商业复活,同时巧打运河牌,使更多人关注运河。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运河的措施。

  

 [1] [2] [3] [下一页]

  大运河的历史回音(图)

  再造大运河城市篇:2500年扬州一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