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学义 追寻古滇国曾经的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0:17 云南日报

  如果不是上了央视《走进科学》栏目,作为普通人的刘学义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凡下去,就像一直深埋在江川县李家山里的那些青铜器一样——平凡而又安静。可即使是上了电视,刘学义作为普通人的身份也没有改变,他还是会像以前那样默默无闻地追寻和研究着古滇国故里曾经的辉煌。

  20年,从见证人到发掘者

  1972年春,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联合在李家山进行了为期60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出土于第24号大墓。那一年,刘学义刚满20岁,他是随家乡江城看热闹的人群来到李家山的,并幸运地成为了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见证人之一。

  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批考古队员在清理青铜器时突然欢呼起来,一件构造奇特、铜锈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许多年后,刘学义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国宝级的牛虎铜案。那一次经历给了刘学义深深的触动,以至于使他最终走上了对李家山青铜器研究的道路。

  1991年5月,时任江川县文管所所长的刘学义偶然得知,有人在李家山上又挖到了好多大的铜器,大部分已经被买走。这一线索让刘学义感到奇怪,因为自从1972年的那次发掘后,有专家认为,李家山的考古工作已完成,不会有太多的新发现——于是,许多年来,李家山墓葬群就这样闲置下来。

  于是,刘学义再次上到了李家山。1991年12月,省、市、县3级联合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74天的再次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这一年,刘学义从见证人变成了发掘者。而且这次发掘带给他太多的惊喜: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47号、51号、68号等几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于众;更多精美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其中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堪称青铜文物中的珍品……直到现在,江川县青铜博物馆里展出的45000件珍贵文物,大多来源于这次考古发掘。

  追寻散落民间的文物

  “自从第一次李家山古墓群出土了牛虎铜案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价值,大家只知道李家山有好东西,就经常上山去挖,有可能一些青铜器被人挖出来就当废品卖了,可那些都是文物啊!”刘学义说。

  于是,自从1989年出任江川县文管所所长以后,追寻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成为了刘学义最重要的工作。远到说不上名字的山村,近到县城,只要有一点线索,刘学义就骑着自己的单车出发了。“1991年5月到6月间,就是第二次考古发掘之前,我挨村挨户地去征集,一听说有谁买到了李家山上挖出的青铜器,我就赶紧去动员他们上交,跟他们宣传文物法。”

  用1个月时间,刘学义就找回来了100多件青铜器——这次追寻的成功给了刘学义极大的鼓舞,直到2002年离职,刘学义最大的满足就是追回了包括元代银锭、孤山木匾等等数百件珍贵文物,价值有上百万元,而刘学义所花去的经费仅仅只有2000多块。

  与文物做伴不会孤独

  2002年以后,刘学义开始从事考古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远离了追寻,蜗居在全中国第一个县级青铜器博物馆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只有书籍和资料成为了他的伙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工作有些枯燥和单调。但是在刘学义看来,搞文物研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第一次考古的见证人和第二次考古的参与者,我对李家山,我对青铜文物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对于我们的后人来说,又有多少人了解这段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把李家山以及青铜文明的一些东西告诉给后辈,这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东西,一定要保护好,一定要传下去。”

  刘学义明白,中国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里的精华,而李家山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里的精华。为此刘学义说:“与文物做伴,我永远都不会孤独。”

  李继升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